本集主題
臺北聲景-百工樂音 西城往事I: 三四年級的摩登時代,泛黃的青春塗鴉--陳君玉、張福星的筆下聲韻
本集內容
陳君玉一生都在歌壇與文壇打拼,不只創作出許多動人的歌詞、詩以及小說,他的文藝才華與顛覆傳統的思維,也對後世創作者們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隨著臺北放送局的開播,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發行大量臺語歌曲,再加上老派又摩登的歌廳秀,讓臺灣成為流行音樂不夜城。此時,由社會菁英與藝文人士所發起的「臺灣新文化運動」,也為社會各階層注入開放的新觀念,其中陳君玉筆下的「文明女」、「毛斷女」(指Modern,摩登女子),所闡揚的就是帶有些許叛逆的自由新女性精神。
陳煒智談到1930年代人們對於自由戀愛的思想已然成熟,當時《桃花泣血記》以其哀婉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詞,迅速在台灣流行起來,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歌曲之一是台灣第一首流行歌曲,引進相當大的共鳴。由詹天馬作詞,王雲峰作曲,最早由歌手純純(本名劉清香)演唱。這首歌的誕生與同名電影密切相關,是為電影宣傳的主題曲。
此外,也邀請臺大音樂學研究所特聘教授王櫻芬談張福興,這位與陳君玉時代平行的音樂家,是第一位留日公費生,成為臺灣本土音樂教育的墾荒者之一。
1934年,日本勝利蓄音器株式會社(勝利唱片公司)邀請張福興製作臺灣本土的音樂唱片,為了讓臺灣音樂更加廣為流傳,他成為勝利唱片公司的首任在臺文藝部部長。這段期間,張福興的創作能量與日俱增,他創造出介於西洋流行歌與臺灣傳統樂曲間的「流行小曲(新小曲)」,以漢式風格為主,融合西洋音樂伴奏,代表作為廣受歡迎的〈路滑滑〉。我們也藉由這些老式情歌的傳唱,觸摸到懷舊又摩登的情感溫度。
小單元「時代的迴音」: 北一女校歌
既然提到「泛黃的青春塗鴉」,張福興寫有大量的校歌,譬如1929年,為台北第一高等女校校歌,為青春、為女性接受教育的精神謳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