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內容
提到民歌手時,或許你的腦中會浮現一個長很樸素、背著吉他,唱的歌曲內容是比較有文藝氣質或者是能夠反映現實生活的,另外在音樂上民謠有個很大的特色,就是他們都使用原音樂器,就是不插電的樂器,例如木吉他、鋼琴、或者是傳統的中國樂器等等。
民謠這種音樂在1970年代也飄到台灣,當時台灣掀起了「唱自己的歌」的風潮,不過自己到底是誰呢?這裡的「自己」講的是1970年代的高知識份子,而這些知識青年當時是不聽國語流行歌曲的,只聽西洋流行歌曲,厲害一點的的就會聽古典音樂或是實驗音樂等等,但是為什麼當時的年輕人只聽西洋流行歌曲呢?
這是因為在1950年韓戰爆發的時候,美軍駐台產生了很多的影響,1951年成立的美軍電台,也就是現在ICRT的前身,原本電台服務的對象就是美軍,但是後來也成為台灣人聽西洋流行音樂的來源,而後來又因為越戰爆發,台灣成為美軍休假的地方,所以當時為了要服務這群人,在60、70年代台灣就出現很多的酒吧,所以駐唱的歌手通通都是唱西洋歌曲,台灣人也就在這個環境裏面聽了大量的西洋歌曲。不過話說回來,當時但是台灣就沒有好聽的國語歌曲嗎?
其實是有的,而且也有很多厲害的作品,但是知識青年就是不聽。
原因就在於國民政府來台的時候施行了國語運動,禁說方言,加上去日本化再中國化的政策,音樂課本裡面大部分都是勵志歌曲、愛國歌曲等等。而在那個戒嚴的年代,歌曲不可以談容易引發爭議性的詞曲內容,於是國語歌曲就成為一種逃避現實,不談政治、時事,只談男女情愛、風花雪月的靡靡之音,但是當時的西洋歌手,像是Bob Dylan創作了很多社會意識比較強烈的民謠歌曲,相信對於當時不想聽靡靡之音的青年來說,聽到西洋歌曲的他們肯定是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衝擊。
後來在70年代,台灣發生了一連串外交挫敗的事情,像是退出聯合國或是保釣運動,當時政府也提出了一連串的口號,顯現出台灣人是相當焦慮的,也不想要再被當成棋子了,所以知識份子開始思考應該要如何自己解決,如何改變現況,要怎麼樣才能發出自己的聲音,說自己的故事呢?70年代初期,楊弦、胡德夫、李雙澤、韓正皓、吳楚楚因緣際會聚在一起,提到年輕人沒有自己的歌,於是他們互相鼓勵、嘗試寫歌,他們是不約而同地向60年代的美國民謠歌手看齊,後來在1975年,楊弦發表了《中國現代民歌集》,而這一年也就成為民歌的元年!
這集節目帶著你重回50年前,讓我們一起回味美好的民歌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