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中山堂管理所經管之臺北市中山堂前稱臺北公會堂,由日本政府建於1936年。「臺北公會堂」由臺灣總督府營繕課課長井手薰設計,是1930年代臺灣「折衷樣式建築」(Eclecticism in Architecture)的代表,由建築外觀到內部裝飾都別出心裁,風格兼融古典與現代,涵納歐洲風格、阿拉伯元素、中國文化、臺灣傳統、日本特色,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細細品味欣賞的藝術品。 1945年,日本戰敗,臺灣重歸中華民國版圖,同年臺北公會堂更名為臺北市中山堂,隸屬臺北市政府,見證臺灣光復的大宴會場改名為光復廳,大集會室更名為中正廳。中山堂於1940至1970年間係為許多大型公民集會活動、政治活動與藝文展演的場域,1970年代以後至今則主要為藝文展演之場地,於2019年指定為國定古蹟,目前有中正廳與光復廳二個主要的表演廳。中正廳有1,100個觀眾席,光復廳約可容納表演者與觀眾約350至400人,另3樓還有可辦理藝文講座、論壇等活動之臺北書院。 臺北市中山堂是臺灣現存最悠久的藝文場館,長期作為臺北各種藝文表演的首選場館,近年來,每年演出仍高達300至400場,在此出入的傑出人物,與在此發生的精采故事,都為這座堂皇建築增添了無比鮮亮的色彩。《中山堂的流金歲月》講的就是中山堂88年來的故事,且聽我們娓娓道來在此上場的傳奇人物與發生的美麗故事。(中山堂照片由Pen國際中文版授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