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JavaScript function. If the web page function cannot be used normally, please enable the JavaScript state of the browser.
::::::
有緣千里.話音樂圖片

有緣千里.話音樂

主持人劉馬利
有緣千里.話音樂圖片
2025/07/12 (六)

本集主題

🎙️【有緣千里|Te Deum:頌讚與祈願的交響詩篇】 本集節目邀您走進歐陸音樂的宗教光譜,聆聽五位作曲家以《Te Deum laudamus》——這首橫跨世紀的基督教頌讚詩——所創作出的多重篇章。從Johann Gottlieb Naumann晚期古典風格的嚴謹對位,到Salieri為神聖羅馬帝國加冕所寫的壯麗雙合唱;再到波蘭作曲家Józef Elsner在民族覺醒之際的愛國篇章;Antoine Reicha融合對位與戲劇性的法式恢弘;最後由年僅17歲的Felix Mendelssohn以巴赫式賦格賦予宗教之聲建築般的敬意。 節目最後,我們也將聽見東方的《Te Deum》——以南音風格演繹《清靜經》的洞經音樂,從福建、台灣的道教科儀中探尋「無為而治」的哲思與古琴低語中的天人合一。 在《有緣千里》中,我們不僅聽見讚美,也聽見祈願;不僅是神的頌歌,更是文化交會的聲音剪影。誠摯邀請您,一同穿越信仰、歷史與音樂的時空,在每一段聲音中感受靈魂的微光。 郭靖沐《山膏》取材自《山海經》,以琵琶描繪神獸「山膏」在火脈中燃燒自身以平衡天地的壯烈之姿,樂音如烈焰般流動,訴說自然之力與犧牲之美。王正平《天龍引》則以佛經中的「天龍八部」為靈感,描繪天神帝釋天前的禮樂盛景,樂曲莊嚴神秘,融入佛教神話與武俠想像,展現天界的絕世氣魄。最後由張朝《天地歌》作結,以琵琶與國樂訴說愛與信仰的詩性哲思,融合召樹屯與婉娜、沈從文《邊城》的人物精神,在音樂中構築一部不言而喻的神話長詩。 從山林之火、天界之舞,到人間柔情,本集節目帶您探索神話的音樂形體——在琴音與故事中,重構那超越時空的信仰與美。

本集內容

🎙️【有緣千里|Te Deum:頌讚與祈願的交響詩篇】 本集節目邀您走進歐陸音樂的宗教光譜,聆聽五位作曲家以《Te Deum laudamus》——這首橫跨世紀的基督教頌讚詩——所創作出的多重篇章。從Johann Gottlieb Naumann晚期古典風格的嚴謹對位,到Salieri為神聖羅馬帝國加冕所寫的壯麗雙合唱;再到波蘭作曲家Józef Elsner在民族覺醒之際的愛國篇章;Antoine Reicha融合對位與戲劇性的法式恢弘;最後由年僅17歲的Felix Mendelssohn以巴赫式賦格賦予宗教之聲建築般的敬意。 節目最後,我們也將聽見東方的《Te Deum》——以南音風格演繹《清靜經》的洞經音樂,從福建、台灣的道教科儀中探尋「無為而治」的哲思與古琴低語中的天人合一。 在《有緣千里》中,我們不僅聽見讚美,也聽見祈願;不僅是神的頌歌,更是文化交會的聲音剪影。誠摯邀請您,一同穿越信仰、歷史與音樂的時空,在每一段聲音中感受靈魂的微光。

1. Johann Gottlieb Naumann (1741-1801) - Te Deum 36. 2. Antonio Salieri(1750–1825)– 約1790 3. Józef Elsner (1769-1854) - Te Deum (1815) 4. Antoine Reicha(1770–1836)– 約1805 5. 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 約1840

:::

提供臺北都會第一手資訊,為城市傳遞心動與感動。


地址 104027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3段62-2號4樓
電話 (02) 2595-1233
傳真 (02) 2592-2588 及 (02) 2596-2115
服務時間 週一至週五 9:00~18:00
[另開新視窗]本網站通過A檢測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