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主題
正傑的週記故事、我對新二代身份的糾結與擔心
本集內容
正傑是從高雄北漂到台北讀書的大學生,他是新二代,媽媽的故鄉在越南。從小正傑認為自己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他說華語、台語,不懂越南語。15歲前,他有八次跟著媽媽回到越南的經驗,他聽不懂越南語,也跟越南的外公、外婆、舅舅、阿姨不熟,而且當時越南的生活環境比較落後,沒有柏油路,路面也不平坦,到外婆家還要坐木板、搖搖晃晃的過河,所以正傑會覺得,不只是他和越南沒有情感聯繫,而且他不懂為什麼要陪媽媽回到一個環境這麼糟糕的地方。
正傑新二代的身份在成長過程也曾經遭受不友善的言語傷害,同學曾經對正傑說:「你是一個雜種!」正傑說,或許同學是有口無心,但是他聽到之後,還是會傷心難過,甚至憤怒,因為這和他自己認為的身份認同是相違背的,他就是台灣人。
正傑說,他不會主動提及自己新二代的身份,而他對新二代身份的糾結與擔心主要來自於看到周圍的朋友發生了比他還糟糕的經歷,所以下意識的他會有防禦機制,他不應該主動披露自己的的身份,或者是去表露他想要學習相關的文化,以免遭受到更多的攻擊。他將「新二代」身份與「不好」畫上了一個等於的連結,所以阻礙了他去認識、學習媽媽生長故鄉的文化。另外,社會新聞對於東南亞移民,甚至移工比較多負面的報導,對於歐美、日韓這些國家的新移民都是持正面報導,就會促使他更不想要去面對這些事情,因為社會對東南亞新移民還是不夠友善。
而且正傑說,那個時候的自己,不會以新二代身份引以為傲,也不會以新二代為榮,這就只是他身上諸多標籤之一,如果因為這個標籤會讓他受到更多攻擊的話,他寧可隱藏。
不過,現在的他改變了,而這個改變因為「愛」。正傑說,因為他感受到舅舅、阿姨、外婆,還有表兄弟姐妹,帶給他的愛,這個愛是讓他改變的原動力。所以他主動勸媽媽放下工作,一起回越南去看看家人。
現在正傑對於自己新二代的身份,不再糾結,他接受自己新二代的身份,因為兩邊都是家人,他都必須要好好的愛他們。
新二代的身份在成長過程很容易被貼上負面的標籤,對孩子的成長會造成哪些影響?
當我們對於身份認同出現困惑,找不到自己是誰的時候,會讓生命陷入甚麼樣的困境? 如何找回身份認同,
佳玲老師愛的提醒:你的身份是一個獨特的禮物,不是負擔!
#正傑的青春週記
#東吳大學健康暨諮商中心王佳玲心理師
節目名稱:在青春的週記裡
播出時間:114年10月4日早上9:30
實體收聽:臺北廣播電台FM93.1
全新網路電臺:聽臺北T Radio
請立刻點擊、體驗「聽臺北」
👉 http://tradio.gov.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