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主題: 在部分族群還有流傳一類神話,以前人們想要吃肉只要叫喚動物過來,動物就會自行來到家中,割下獸毛或是少許的肉,放入鍋內煮,即可獲得滿鍋的肉,而去這樣的生活原因有多種,有因人太貪心叫過多野獸前來或是割下大量的肉,導致失去這樣的生活,要吃肉就得去打獵。
本集主題: 臺灣原住民各族群在豐富的民間文學中也有不少關於黃金歲月的神話,在大多數族群間流傳廣泛的神話就是一粒米煮成一鍋飯
本集主題: 對漢人來說,絕大多數的著名故事,都有一個超有名的主角:無止盡砍伐桂樹的吳剛、或是射九日的后羿等;他們的名字總是在我們的腦海中,和故事直接的綁在一起。然而泰雅族的神話故事,不僅不見名字,還多是雙人以上的群體行動。
本集主題: 台灣島上的原住民族,有著許許多多的傳說故事;有的壯美、有的有趣,也有些令人詫異……。有記述族群來源的創生神話,如泰雅族的裂石神話,就講述著祖先從大石中走出來,慢慢繁衍出後代的傳說。
本集主題: 台灣民諺「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意指父系母系血統構成。 現今臺灣住民以漢人為最大族群,約占總人口97%,其他2%為16族的臺灣原住民族,另外1%包括來自中國大陸的少數民族、大陸港澳配偶及外籍配偶。 有關平埔族群的人口統計,最早見於荷蘭時代的戶口調查表,當時的總數大約在4-6萬之間。
本集主題: 百越人為臺灣原住民族的先祖,也是南島民族的祖先。 李壬癸認為,從語言的關係看,古代漢民族、傣民族、南島民族的地理:分佈應該是漢民族在北,傣民族居中,南島民族在南。
本集主題: 漢人受到現代化影響而開始改變自身文化後,我們自身可能身處改變中而無法自覺其差異,而原住民在殖民影響下,如何以自身文化回應、甚至顯現在藝術創作的思維與作品上,就成為漢人可參照的對象。
本集主題: 平等的承認原住民主體性並以此為前提來討論並不只是簡單的「人生而平等」的道德問題而已,設若我們同意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每個族群都是以自身文化回應改變,那麼不同族群的應對方式顯然就足以成為對照,讓彼此重新省思自身。
本集主題: 台灣原住民各族對小米的重視,可以作為推定其移入年代的一憑據。在西元前 2000-1000 年,台灣和大陸間有頻繁的民族和文化接觸,台灣的許多史前遺址的年代也都屬於這段時間。台灣西岸的三個重要史前文化-北部的圓山文化,中部的黑陶文化、和南部的龍山形成期文化-都開始在西元前的第二個千年而延續至西元初期乃至於五世紀左右。
本集主題: 原住民的穀種神話以粟種為主,當然也流傳有稻米、檳榔、煙草起源的口頭敘事;然而,豐富多樣、流傳普遍的粟種神話可見出小米在原住民心中的地位,繁複的小米祭祭儀正是神聖性的具體呈現,也可以印證原住民各族神聖的小米祭、黑米祭、豐年祭、矮靈祭的文化特色。原住民的粟種神話與祭儀正表示小米在各族生活中的重要意義,而粟種神話與祭儀也凸顯出原住民在南島語族中的文化獨特性。
本集主題: 小米的生產,在日據時代以前,是原住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食物基礎, 幾乎佔其糧食生產的半數以上。 更重要的是,小米在原住民社會中具有傳統宗教 和文化象徵的意義。
本集主題: 小米由青狐尾草(染色體數2n=18)所演化而來,彼此間容易雜交。小米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被種植,小米在原住民部落的栽培歷史悠久,為早期的主要糧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