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主題: 阿美族人與外人接觸的歷史紀錄,最早可追溯到四百年前荷蘭金礦調查隊的相關資料,不過阿美族與外界積極、密切的互動是在清朝統治臺灣的最後二十年。
本集主題: 阿美族自稱為「pangcah」(邦查),含有「人」、「同族人」的意思,臺東的阿美族人多數住在卑南族的北邊,被卑南族人稱為「Amis」,有北方人、北方民族的意思,後來受到學術界的採用與傳播,成為廣為人知的族群名稱。
本集主題: 傳統上,要“保護”我們是誰的觀念,文化傳承是核心重點。 它使我們與過去有了無可辯駁的聯系——與某些社會價值、信仰、習俗和傳統的聯系,使我們能夠認同與我們一樣的人,加深我們的團結、歸屬感和集體自豪感。
本集主題: 為促進原住民族文化傳承,教育部國教署訂有「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民間團體辦理原住民族教育活動作業要點」,國教署從106年至今(110)受理民間團體申請,鼓勵辦理原住民族部落服務學習、歷史文化推廣研究、藝術創作及鑑賞、傳統樂舞學習活動、族語學習訓練及演說、傳統祭儀等活動,讓原民文化得以持續地發光發熱。
本集主題: 據說有一天,有名少女揹著嬰兒,跟隨母親前往耕地工作,當少女停下腳步,想要摘採路邊的草葉之時,有位阿里嘎蓋族人恰巧見到,他便立刻拔下自己的手毛,口念咒語,瞬間化身成為少女母親的模樣,並來到少女的身邊。
本集主題: 千百年來,臺灣原住民各族流傳諸多神異故事,尤以巨人故事流傳最為普遍。在阿美族流傳的巨人種類,則被稱為「阿里嘎蓋」(Alikakay),是一種恐怖駭人的巨人異族;在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纂的《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中,稱呼「阿里嘎蓋」為食人族。
本集主題: 魯凱族主要居住本省南部中央山脈的東西兩側。住在西側為分佈在老濃溪支流濁口溪的下三社群,以及分佈在隘寮溪流域的西魯凱群,以海拔五百至一千公尺的山區為主要居住地;住在山脈東側的一支則分佈在呂家溪流域,稱為大南群或東魯凱群,居住在台東平原邊緣地帶。
本集主題: 相傳祖先由台東的海岸上岸,隨即向山上走,來到中央山脈南段的肯杜爾山定居。之後部份族人在部落領袖領導下,由一隻通靈的雲豹領路、老鷹在空中引導,翻山越嶺來到舊好茶,雲豹停佇良久,不肯離開,族人遂在舊好茶建立了部落。因此魯凱族被稱為「雲豹的故鄉」。
本集主題: 據說在太初世紀,地名為卡藤的部落(即今屏東縣泰武鄉),有位馬法溜氏族的男頭目,已年邁沒有子嗣,只有一位年輕的婢女照顧他的生活起居,家中最寶貴的物品就是一件雙口的陶壼,因而擦拭陶壼是婢女每天例行的重要工作。
本集主題: 排灣族認為自己是「百步蛇的子民」,除了服飾和工藝品上有百步蛇紋飾,排灣族是屬於台灣原住民十一族中的第三大族群,總人口約有六萬多人,傳說中大武山的某高處為其祖先發祥地,且排灣族人盤據在大武山生活,因此視大武山為聖山。
本集主題: 邵族的祖先在逐鹿到日月潭之後,決定從此定居日月潭,當時的lalu(珠仔山、珠嶼、光華島)水邊有一棵奇大無比,茂盛翁鬱的茄苳樹,邵族的祖先們在茄苳樹下立誓:願意子孫世世代代長居於此,祝願族勢如茄苳樹的嫩葉,年年更新萌芽;茄苳樹每滋萌一片新葉,即代表族中又增一壯丁,邵族永遠如茄苳樹一樣茁壯長青。
本集主題: 在很久很久以前,邵族的一隊獵人在山中打獵時,發現了一隻肥碩的大白鹿,大夥兒於是驅趕著獵狗,一路翻山越嶺地追大白鹿,邵族祖先在追逐白鹿進入深山後,沿路在樹林上以獵刀削下一片樹皮做為路標記號,追了好幾天正當大家精疲力盡時,看到眼前竟然展現出一片湖光水色,邵族人追逐的那頭白鹿走投無路,衝入了湖泊之中,一路奔逃的熱蹄被冰冷的湖水一凍,更是僵硬難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