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主題: 邵族傳說祖先來自嘉南平原與阿里山附近,在民族分類上曾經被歸類為鄒族,但是在語言、宗教、生命禮俗等方面,兩族有很大的差異;邵族人爭取以「邵族」作為族名,經過長期的爭取推動後,在民國90 年(2001),政府承認邵族為臺灣的第十個原住民族,獨立稱呼為「邵族」。
本集主題: 清領時代兩百多年間,邵族勢力因漢族移民尋找土地、政府屯番與開發山林政策的影響,大量湧入漢族,邵族人原有的勢力被分割與擠壓,逐漸失去在水沙連地區的影響力。
本集主題: 萬物有靈與圖騰信仰: 這些故事源於「萬物有靈」的觀念,以及將動物視為圖騰的信仰。 解釋動物的起源: 很多故事用來解釋某種動物的由來,並說明其與族人之間的信仰或禁忌。 表達對自然的態度: 這些傳說也反映了原住民與自然萬物緊密相連的生活方式,以及對自然的敬畏之情。
本集主題: 原住民「人變動物」的傳說有很多種,常見的故事包括因為貪婪或懶惰,人會變成猴子、老鼠等;也有因為受到神明或動物的幫助,人會變成其他動物,例如邵族的白鹿傳說,或是布農族狗糞變人的故事。 這些故事反映了原住民對自然的敬畏,以及人與動物之間密切的關係。
本集主題: 祭典意義感恩與祈福:: 感謝祖靈一年來的保佑,並祈求來年豐收與族人平安。 敬畏祖靈:: 強調祖靈在泰雅族宗教信仰中的核心地位,相信祖靈能主宰族人一生的禍福。 團結與傳承:: 透過共同參與祭典,強化部落的凝聚力,也傳承了族群的文化與傳統。
本集主題: 泰雅族的祖靈祭是小米收割後舉行的重要祭儀,時間約在每年的七到九月。 這個祭典的目的是感謝祖靈的庇佑與保佑來年豐收、族人平安,並透過儀式強化族人的向心力。
本集主題: 祭典前幾天,男性族人上山狩獵,女性在家中釀酒。 鳴槍與祭槍:: 祭典由鳴槍揭開序幕,祭司會帶領男性進行「祭槍儀式」,祈求上天的賜予。
本集主題: 布農族的射耳祭是該族最盛大、最重要的祭典之一,約在每年四、五月舉行,旨在祈求狩獵與農作的豐收。
本集主題: 達悟人造十人大船時,會帶著斧頭、檳榔、香菸和鐮刀在船主家集合,一起上山。
本集主題: 達悟族男性將十人大船船板組好、船身刨削完成後,會刻上雕紋,再將船身塗白,填入紅、黑顏料裝飾。照片為部落男性雕刻十人大船,係1965年5月後艾格里神父(Rev. Hans. Egli, SMB)在蘭嶼拍攝。
本集主題: 賽夏族在清領時代開始與漢族有頻繁的接觸,接受部分漢族信仰儀式與觀念,像是土地公、三山國王、供奉祖先牌位的形式等
本集主題: 賽夏族的文化中,主要有祖靈信仰與矮靈信仰兩個大的類別。祖靈信仰與族人關係親近,影響族人生活運勢,矮靈信仰則與古老的歷史傳說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