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主題
別一窩蜂搶當鏟子超人!要注意災後復原的自身健康!
本集內容
熱心的鏟子超人持續挺進花蓮災區,但要守護別人前,必須先照顧好自己。皮膚科名醫宋奉宜指出,在災區活動,務必小心皮膚可能遭遇的3大敵人。花蓮光復的水災牽動全台的善心,我們看到無數志工挺身而出,無論搭乘台鐵或是自行開車,這些自帶鏟子的熱心民眾投入淤泥清理的第一線,「鏟子超人」成為台灣最美麗的風景。
水災後的環境不僅潮濕,還可能遭各種漂流物、溢流垃圾等尖銳物品,如木刺、玻璃與礫石,割傷皮膚;污穢的表面,更會讓病原體感染皮膚的風險大幅上升。
1.皮膚割傷或刺傷:清理過程中常因碎石、尖銳物或動物叮咬造成擦傷或割傷;這些傷口若未妥善處理,恐怕會有二度感染。
2.感染性疾病:環境中常見的葡萄球菌、鏈球菌;淡海水交界處常見的創傷弧菌(Vibrio vulnificus) 可能導致局部膿腫、蜂窩組織炎,甚至壞死性筋膜炎。真菌感染腳部則可能引發足癬,而在動物尿液污染的水中,可能會有鉤端螺旋體(Leptospira),易引發紅斑性丘疹。
3.非感染性皮膚病:長時間泡在水中,會導致浸泡足症(immersion foot);長期穿戴雨鞋可能造成足部的汗疹(miliaria)、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如果手部過度消毒藥水,也有接觸性化學刺激性或乳膠過敏性皮膚炎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