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JavaScript function. If the web page function cannot be used normally, please enable the JavaScript state of the browser.
::::::
絲竹漫遊圖片
絲竹漫遊
主持人劉馬利
受邀來賓 田文光、田文龍
絲竹漫遊圖片
2024/08/25 (日)

本集主題

0825【絲竹焦點觀察】《高山流水》版本比較 《高山流水》不僅在中國音樂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在本集節目中我們將探討《高山流水》的歷史背景,並比較不同樂器版本的演奏風格。

本集內容

《高山流水》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傳說是由琴師伯牙所作。據說,伯牙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能領會其琴音所描繪的高山和流水,二人因此成為知音。鍾子期去世後,伯牙摔琴絕弦,終生不再彈琴,這段故事成為知音難覓的象徵。原來的《高山流水》是合在一起的,至唐代分為了《高山》和《流水》兩曲。此後,《流水》幾經演進,在清末由川派琴家張孔山加工潤色,特別是在後半部分增加了對波濤洶湧的描寫,使這首樂曲得以更廣泛地流傳。這段特殊的演奏法被稱作「七十二滾拂」,這個版本的《流水》則被稱為「七十二滾拂流水」,當代的《流水》多採用這一版本。 在國樂中,「操」是一種重要的體裁,通常指的是以古琴演奏的獨奏曲。這類樂曲通常具有較為嚴肅和深沉的風格,並且多數是以抒發個人情感或表達哲理為主題。其特點包括: 獨奏曲:操通常是古琴的獨奏曲,強調個人技藝和情感的表達。 情感深沉:這類樂曲往往具有深沉、內斂的情感,常用來表達思念、懷古、感嘆等情感。 結構嚴謹:操的結構通常較為嚴謹,注重音樂的層次和變化,通過不同的指法和技巧來表現豐富的音樂語言。 不同版本的演奏風格 流水 (七十二滾拂):由吳景略先生根據《天聞閣琴譜》整理的版本,這個版本以其波濤洶湧的描寫著稱,特別是在後半部分的「七十二滾拂」技法,使得樂曲更加生動。 流水 (沒有七十二滾拂):姚丙炎根據《神奇秘譜》打譜的版本,這個版本沒有七十二滾拂,而是以各種疊涓及歷托等古指法形成的裝飾音描寫潺潺流水,展現了不同的音樂風格。 古琴名曲《高山》:這首曲子描繪了高山的雄偉壯麗,表達了古代文人對山岳的敬畏與讚美之情。通過多種古琴技巧,如滾、拂、打、進、退等,生動地表現出山岳的氣勢和意境。 古箏版本:古箏版本的《高山流水》以其清亮、流暢的音色見長。這首曲子在浙江筝派中尤為著名,旋律典雅,韻味隽永。前半部分運用雙八度大撮,展現高山的雄偉氣勢;後半部分則通過花指與刮奏,描繪流水的不同形態。 彭修文《流水操》:這是一個現代改編版本,融合了傳統與現代的音樂元素,展現了不同的音樂風貌。 高山流水會知音 (工尺譜粵曲原唱):這首經典的粵曲由龍貫天和丁凡演繹,講述了伯牙與鍾子期之間的知音故事,展現了工尺譜的獨特魅力。 客家八音《高山流水》:這是台灣傳統音樂的一部分,通常在廟會和民俗活動中演奏,融合了多種傳統樂器,如嗩吶、笛子、二胡等,音色豐富多變,充滿了地方特色。 文化意義 千年來,古琴曲《流水》總能讓人聯想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動人故事,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1977年,作為「東方文化的代表,人與自然和諧的象徵」,由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被收入錄有地球上各民族語言和音樂的鍍金唱片中,隨美國發射的「旅行者1號」宇宙探測器赴茫茫太空去尋找人類的「知音」。 《高山流水》這首樂曲無論是古琴、古箏還是北管八音版本,都各具特色,展現了不同樂器的魅力和演奏風格。希望今天的介紹能讓大家對這首經典樂曲有更深入的了解。感謝您的收聽,我們下次再見!

1. 流水 (七十二滾拂) 吳景略先生根據《天聞閣琴譜》 2. 流水 (沒有七十二滾拂) 姚丙炎根據《神奇秘譜》打譜的〈流水〉 3. 古琴名曲 高山 4. 古箏 5. 彭修文 流水操 6. 高山流水會知音(工尺譜粵曲原唱) 7. 客家八音: 高山流水

:::

提供臺北都會第一手資訊,為城市傳遞心動與感動。


地址 104027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3段62-2號4樓
電話 (02) 2595-1233
傳真 (02) 2592-2588 及 (02) 2596-2115
服務時間 週一至週五 9:00~18:00
[另開新視窗]本網站通過A檢測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