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JavaScript function. If the web page function cannot be used normally, please enable the JavaScript state of the browser.
::::::
絲竹漫遊圖片

絲竹漫遊

主持人劉馬利
絲竹漫遊圖片
2025/06/01 (日)

本集主題

20250601 賽龍奪錦 屈原,戰國時代楚國的偉大詩人與政治家,以忠誠與愛國情懷聞名於世。他原本身居高位,致力於改革,使楚國更強盛,然而,他的忠言卻遭權臣排擠,被流放至偏遠之地。

本集內容

屈原,戰國時代楚國的偉大詩人與政治家,以忠誠與愛國情懷聞名於世。他原本身居高位,致力於改革,使楚國更強盛,然而,他的忠言卻遭權臣排擠,被流放至偏遠之地。 在流亡期間,屈原心系楚國,憂心國勢衰敗。他四處漫遊,將悲憤化為詩篇,創作了《離騷》《天問》等千古流傳的偉大作品。他的詩深沉而奔放,既展現個人情感,也寄託對國家的無限熱愛。 然而,當他得知楚國被秦軍攻破,悲憤交加,絕望至極。他選擇在端午這一天,投身於汨羅江,以生命表達對楚國的忠誠。楚國人民痛心疾首,為了尋找他的遺體,紛紛划舟、投粽,以防魚蝦啃食他的身軀。 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紀念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相傳屈原因忠言遭權臣排擠,被流放後,眼見楚國被秦軍攻破,悲憤之下於農曆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百姓為了不讓魚蝦啃食他的遺體,紛紛划船尋找並投下粽子,這便成為後來的賽龍舟與吃粽子習俗3。 然而,端午節的起源並不僅限於屈原。部分學者認為,端午節最早可能源於上古驅疫儀式與龍圖騰祭祀,是華夏先民敬畏自然、祈求安康的智慧結晶。此外,也有說法認為端午節與吳國忠臣伍子胥或越王勾踐有關。 因此,雖然端午節與屈原的故事密切相關,但它的起源可能更為複雜,融合了多種文化與歷史背景。

1. 何柳堂《賽龍奪錦》(嶺南民間傳统節日熱閙氣氛) 4’11 2. 蕭泰然《龍舟競渡》2’28 鋼琴小品 3. 《泛龍舟》2’39 笛子獨奏曲,從隋到唐一直作為宮廷演奏的清樂 4. 古曲: 屈原問渡(曾侯乙編鐘與樂隊)6’32 5. 翁自得作曲、王甫建改編《屈原》二胡與國樂團9’50 6. 秦文琛《懷沙》15’12 (根據《九章·懷沙》所產生的靈感而寫的室內樂)

絲竹漫遊
2025/06/22 (日) 22:00

本集主題: 20250622【絲竹漫遊】六月下旬,《有緣千里.話音樂》連續兩週專題聚焦「江南絲竹」,以《絲竹漫遊》為名,展開一場水鄉音樂的靜雅之旅。節目由主持人劉馬利帶領聽眾,從文化地景、音樂結構、曲目演奏到民間故事,全方位探索江南絲竹的詩性美學與歷史脈絡。節目開場以《老六板》為母曲脈絡,介紹江南八大名曲中的《中花六板》《歡樂歌》等曲,解析其源自《老六板》的變奏技法:「放慢加花」。節目並播出古箏作品《凡忘工》與聶耳《金蛇狂舞》的對照,呈現民間音樂向現代創作的延續與轉化。瞿春泉的《江南好》、琵琶演奏《陽春白雪》,皆展現江南音樂婉轉細膩、富有畫面感的特質。中段節目特別設計了「絲竹漫遊」敘事篇章,藉一位少女「小舟」初識茶館絲竹音樂的故事,呈現民間習藝與江南音樂的傳承之情。故事強調「音樂不是為了完美,而是為了讓人想停下來聽」,突顯江南絲竹的情感層次。晚間單元《工欲善其事,必先愛其器》三聯作第二集則聚焦「帶著八音去旅行」,剖析樂器托運風險與消費爭議,連結音樂巡演、文創物流與消費者權益。兩週播出以水鄉、茶館、庭院為場景,設計情境敘事與曲目選播並重。節目不僅傳遞江南絲竹音樂之美,更呼應文化保護、器物流通與文人精神之延續,達成音樂與文化的深度交會與情感共鳴。

:::

提供臺北都會第一手資訊,為城市傳遞心動與感動。


地址 104027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3段62-2號4樓
電話 (02) 2595-1233
傳真 (02) 2592-2588 及 (02) 2596-2115
服務時間 週一至週五 9:00~18:00
[另開新視窗]本網站通過A檢測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