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內容: 邀訪作家暨建築評論家阮慶岳老師。 民生社區是國內第一個以美式國際標準興建的大型社區,其先進的規劃,如汙水接管、管線地下化、社區汙水處理廠、按照容積率興建、舒適的人行道等,在當時都是開創先河的做法。而其馬路與建築尺度宜人,綠樹成蔭,完善的設施,即使已經過了50年,也沒有捷運經過,當地房價依然攀高不墜。 不過,沒有電梯、停車位不足,還是考驗著這個充滿藝文氣息的社區。阮慶岳老師以其第一代住戶的身份,分享他眼中的民生社區。
本集內容: 邀訪林業試驗所副所長吳孟玲博士談城市裡的樹民朋友 城市裡的綠樹不但有美化市容,淨化空氣之效,也有調節氣候,扮演生態綠島的作用,但是每當有大型開發工程,第一個倒楣的往往是這些沒有聲音的樹民朋友們 城市裡該種什麼樣的樹?它們在都市裡的生存有哪些挑戰?都市可不可以變成一座森林? 讓專業的來!聽聽吳博士怎麼說!
本集內容: 邀訪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林芬郁老師。 在1932年的一張臺北市區計劃圖上,可以看到17個公園預定地,這可說是臺北市公園的基底。我們將分成4集,看看這些公園的演變。 本集先揭櫫公園的歷史意義,並介紹充滿政治教化意味的臺北新公園。 公園是新時代的產物,既是都市中的綠地,也象徵人民的權利。但公園長成什麼模樣還是由執政者決定。所以在二二八紀念公園有清代、日式、歐式、中式建築,見證權力的轉變。
本集內容: 邀訪台北市立動物園視導高寯。 高寯小時候在圓山動物園被大象噴了一鼻子水,不但沒嚇到他,後來還進到動物園工作。 臺北市立動物園從圓山搬到木柵,不僅是空間增大,更顯示我們對待動物的觀念與做法有新的提升。為什麼不能餵食動物?以前的動物表演現在則有新的意義。當動物園不再從野外捕捉動物了,那麼園裡的動物要從何而來呢?
本集內容: 邀訪執業的景觀設計師潘一如,談談她眼中的臺北市,並分享二個案例。 景觀設計通常被放在建築之後,新的觀念則相反,建築其實是景觀設計的一環。想從事景觀設計?除了美感,還要有3D眼光,不同高度有不同景觀,世界是立體存在。 寶藏巖歷史斷面景觀設計,將半山腰的房子與河岸連結起來,加上民眾參與的燈光設計,得到不少獎項肯定。而在大安森林公園裡利用生態工法復育出螢火蟲,更是絕佳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