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內容
【本節目獲2025第2屆藥事報導獎特優】
臺灣每年交通事故造成3,000多人死亡,其中因「藥駕」造成事故的比率大約為10%。依健保署統計,臺灣目前慢性病人口高達600萬,而用藥後開車上路的駕駛比比皆是。當駕駛人服用某些藥物後開車,危險程度不亞於酒駕,在宣導「酒後不開車」的同時,加強「服藥後不開車」宣導也相當重要。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劑部臨床藥學組鮑俊蓓組主任表示,駕駛是一種複雜的行為,需要中樞神經和神經肌肉系統的共同協調。當感官訊息被眼睛、耳朵和身體所接收時,這些訊息會在大腦中與記憶、認知和執行功能一起進行處理,隨後通過神經向肌肉發出信號,以控制車輛。
許多常見藥品可能影響反應力、專注力,甚至導致嗜睡或暈眩,嚴重威脅行車安全,包括安眠藥、麻醉止痛藥、散瞳劑、肌肉鬆弛劑、感冒藥(含抗組織胺)等。
鮑俊蓓組主任針對「交通安全用藥分級」進行說明,增進駕駛人的認知,進而減少用藥對交通事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