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JavaScript function. If the web page function cannot be used normally, please enable the JavaScript state of the browser.
::::::
有緣千里.話音樂圖片

有緣千里.話音樂

主持人劉馬利
有緣千里.話音樂圖片
2025/01/25 (六)

本集主題

20250125 & 20250201 【有緣千里˙話音樂】超越言語的讚美,音樂的詩篇—詩篇150篇 (春節特別節目) 從上週開始,在節目中播出一系列的《詩篇》,是舊約《聖經》的核心精神。《詩篇》的文字,自古以來吸引眾多作曲家為之譜曲,因此無數經典作品是以《詩篇》入樂。《詩篇》的詩句優美典雅,簡潔有力,充滿韻律性,這些特點使得《詩篇》在音樂創作中具有很大的潛力,能夠在音樂中展現出《詩篇》文字豐富的情感層次和深度。

本集內容

20250125 & 20250201 【有緣千里˙話音樂】超越言語的讚美,音樂的詩篇—詩篇150篇 (春節特別節目) 從上週開始,在節目中播出一系列的《詩篇》,是舊約《聖經》的核心精神。《詩篇》的文字,自古以來吸引眾多作曲家為之譜曲,因此無數經典作品是以《詩篇》入樂。《詩篇》的詩句優美典雅,簡潔有力,充滿韻律性,這些特點使得《詩篇》在音樂創作中具有很大的潛力,能夠在音樂中展現出《詩篇》文字豐富的情感層次和深度。 從猶太教、天主教、新教、東正教,《詩篇》永遠是信仰的基石,音樂的創作的泉源。 0125與0201,連續兩集,將介紹《詩篇150》,呼籲全天下人們要使用各種樂器和聲音來讚美上帝的重要性,被稱為「音樂家的詩篇」和「超越言語的讚美」。這篇詩篇啟發了許多作曲家創作音樂作品,從中世紀的素歌、文藝復興複音音樂、各種語言的聖詩,到福音音樂到交響合唱曲等等,曲目相當豐富多元。 這兩集節目中,每集各精選15首,按照年代的先後,依序介紹,總共30首,第一集將從中世紀素歌介紹到20世紀初期Duke Ellington的爵士樂,第二集則是聚焦於二次大戰之後的作品,更多元豐富,包括一般古典形式的聖詩、福音歌曲、鄉村音樂、新世紀風格、中文聖詩等等,足以看出《詩篇150》的普世性是如此的「接地氣」。 願以這30首各有千秋的「音樂極短篇」,能為年節增添更多的喜悅和祝福。 如果您對某首歌曲特別喜愛,別忘了使用我們的LINE社群或掃描QR code來點歌。我們期待您的參與,讓我們一起創造更多美好的音樂回憶! 0125【穿越古今、東西相對】 Jai Jai Ram Jai Shri Ram 《Shree Ram Jai Ram Jai Jai Ram》是一首非常受歡迎的印度教讚美詩,主要用來讚美和祈禱印度教神祇羅摩(Rama)。這首歌的歌詞簡單而有力,反覆唱誦「Shree Ram Jai Ram Jai Jai Ram」,意為「榮耀的羅摩,勝利的羅摩,勝利的羅摩」。也可呼應《詩篇150》喜悅之心,非常適合在宗教儀式和慶典中演唱。

1 Plainchant Laudate Domium 2 Jan Pieterszoon Sweelinck (1562-1621) Or Soit Loue' on for 8-voice mixed-choir 3 Heinrich Schutz (1585-1672) Alleluja, lobet den Herren, double mixed-choir, chamber orchestra, basso continuo, SWV 38 4 Jan Dismas Zelenka (1679-1745) – Chvalte Boha silného, ZWV 165 or bass, instruments & continuo

有緣千里.話音樂
2025/07/19 (六) 22:00

本集主題: 20250719 【有緣千里話音樂】音樂中的讚美之聲--Te Deum從十七世紀巴洛克到十九世紀浪漫樂派,歐洲各地的作曲家皆曾以《Te Deum laudamus》這段古拉丁讚美經文作為創作題材。本場節目精選十位作曲家的《Te Deum》,橫跨三百年,展現宗教音樂在不同時空中的音樂語言與精神意涵。德奧作曲家 Johann Stadlmayr 於1645年創作的版本,融合文藝復興複音技法與巴洛克節奏,是南德教堂音樂的重要代表。進入十九世紀,白遼士以龐大編制創作出充滿英雄氣概的《Te Deum》,原為頌揚拿破崙三世的勝利。李斯特的版本則內斂靜謐,以固定樂思展現信仰的昇華。法國作曲家古諾與比才在聖樂中融入優美旋律,後者作品更曾因羅馬大獎而誕生。英國作曲家 Arthur Sullivan 與愛爾蘭作曲家 Charles Villiers Stanford 則以慶典與帝國光榮為主題,創作出充滿民族色彩的版本。奧地利作曲家布魯克納將此曲視為其一生驕傲,展現對神的敬畏與信仰力量。義大利的威爾第與捷克的德伏札克,在晚年以此曲展現宗教情懷與跨文化想像。Adhān(阿拉伯語:أَذَان‎)是伊斯蘭教中極具象徵性的「祈禱召喚」,由清真寺的宣禮員(Muʾaḏḏin)誦唱,用以提醒穆斯林進行每日五次的禮拜(Ṣalāh)。它不僅是宗教儀式的開端,也是一種文化與靈性的展現。本集曲目1. Johann Stadlmayr (c.1580-1648) - Te Deum (1645)2. Hector Berlioz(1803–1869)– 1849 Te Deum3. Franz Liszt(1811–1886)– 1850 I S. 27 Te Deum4. Charles Gounod (1818-1893) – Te Deum5. 49. Georges Bizet(1838–1875)– Te Deum 1878 6. 50. Arthur Sullivan(1842–1900)–Te Deum 1872 7. 51. Anton Bruckner(1824–1896)–Te Deum 1881–1884 8. 53. Giuseppe Verdi(1813–1901)– Te Deum 1895 9. Antonín Dvořák Te Deum10. Charles Villiers Stanford(1852–1924)– Te Deum 1890

有緣千里.話音樂
2025/07/12 (六) 22:00

本集主題: 🎙️【有緣千里|Te Deum:頌讚與祈願的交響詩篇】 本集節目邀您走進歐陸音樂的宗教光譜,聆聽五位作曲家以《Te Deum laudamus》——這首橫跨世紀的基督教頌讚詩——所創作出的多重篇章。從Johann Gottlieb Naumann晚期古典風格的嚴謹對位,到Salieri為神聖羅馬帝國加冕所寫的壯麗雙合唱;再到波蘭作曲家Józef Elsner在民族覺醒之際的愛國篇章;Antoine Reicha融合對位與戲劇性的法式恢弘;最後由年僅17歲的Felix Mendelssohn以巴赫式賦格賦予宗教之聲建築般的敬意。節目最後,我們也將聽見東方的《Te Deum》——以南音風格演繹《清靜經》的洞經音樂,從福建、台灣的道教科儀中探尋「無為而治」的哲思與古琴低語中的天人合一。在《有緣千里》中,我們不僅聽見讚美,也聽見祈願;不僅是神的頌歌,更是文化交會的聲音剪影。誠摯邀請您,一同穿越信仰、歷史與音樂的時空,在每一段聲音中感受靈魂的微光。郭靖沐《山膏》取材自《山海經》,以琵琶描繪神獸「山膏」在火脈中燃燒自身以平衡天地的壯烈之姿,樂音如烈焰般流動,訴說自然之力與犧牲之美。王正平《天龍引》則以佛經中的「天龍八部」為靈感,描繪天神帝釋天前的禮樂盛景,樂曲莊嚴神秘,融入佛教神話與武俠想像,展現天界的絕世氣魄。最後由張朝《天地歌》作結,以琵琶與國樂訴說愛與信仰的詩性哲思,融合召樹屯與婉娜、沈從文《邊城》的人物精神,在音樂中構築一部不言而喻的神話長詩。從山林之火、天界之舞,到人間柔情,本集節目帶您探索神話的音樂形體——在琴音與故事中,重構那超越時空的信仰與美。

有緣千里.話音樂
2025/05/31 (六) 22:00

本集主題: 0531 有緣千里每一段有緣千里的旅程,背後除了有一個勇敢的故事,還有很多精彩的故事,以及虔誠的感動。聖托馬斯˙阿奎那是中世紀著名的神學家和哲學家,他的《高聲讚美榮耀》讚美詩( Pange Lingua gloriosi)以其深刻的神學思想和優美的文字著稱。喬斯坎˙德普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作曲家,他的《高聲讚美榮耀彌撒曲》以聖托馬斯·阿奎那的讚美詩為基礎,創作出了一部音樂傑作。Josquin Desprez(約1450–1521)是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對16世紀歐洲音樂影響深遠聖多瑪斯·阿奎那的歌詞《高聲頌讚》在天主教禮儀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並且被許多作曲家用作創作素材。這首聖歌的旋律和歌詞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廣泛流傳,並且對後世的宗教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歌詞如下信友請來讚美上主,稱頌奧妙之聖體,又請稱頌至聖寶血,主因贖世盡傾流,萬邦之王生於聖母,自甘流血為人類,《高聲讚美》 是一首拉丁文聖詠,主要與基督教(特別是天主教)相關,並與聖體聖事密切相連。然而,印度教、伊斯蘭教、佛教和道教也有各自的宗教音樂傳統,雖然它們與《Pange Lingua》沒有直接關聯,但它們在宗教儀式和信仰表達方面有類似的作用:• 印度教:印度教的宗教音樂包括《Bhajan》和《Kirtan》,這些歌曲通常用來讚頌神祇,如濕婆、毗濕奴和克里希納。 印度教 Jai Jai Ram Jai Shri Ram Do Akshar Ka Pyara Naam Sonu Nigam Bhakti Song Allahu Akbar(الله أكبر)是阿拉伯語短語,意思是「真主至大」或「真主最偉大」。這句話在伊斯蘭教中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意義,並在多種場合中使用2。

有緣千里.話音樂
2025/05/17 (六) 22:00

本集主題: 20250517 【有緣千里】從中世紀而來的神聖之音《聖體頌》 之1《聖體頌》(Ave Verum Corpus)源於13世紀的宗教音樂作品,以拉丁文歌詞讚美基督聖體,傳遞深厚的信仰與神聖感。這首曲子歷經不同時期的音樂風格演變,從早期的莊嚴詠唱到後期複雜和聲的宗教音樂,展現了歐洲基督教音樂的豐富面貌。本次節目除了介紹各版本的特色,更深入探討音樂如何透過旋律與和聲展現宗教信仰的內涵。除了深入介紹《聖體頌》的歷史與音樂特色,也可以從其他宗教的角度來看待這類音樂所傳遞的信仰與精神。在佛教中,《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極具影響力的經文之一,它透過簡潔而深邃的文字,傳達「空性」的智慧,並引導修行者超越世俗的執著與煩惱。許多佛教音樂都以《心經》為題材,透過詠唱與旋律呈現寧靜與靜觀的氛圍,與基督教音樂中的虔誠與靈性有異曲同工之妙。連續兩集節目中,將呈現來自不同時代與風格的作曲家詮釋,包括文藝復興時期的 Orlande de Lassus 和 William Byrd,巴洛克與古典時期的 Richard Dering 及 Wolfgang Amadeus Mozart,以及浪漫派代表人物 Alexandre Guilmant、Camille Saint-Saëns、Franz Liszt,最後更有 Liszt 充滿敬虔與神秘氛圍的Evocation to the Sistine Chapel, S. 658。《聖體頌》透過音樂的莊嚴氛圍,頌揚基督的受難與救贖,而《心經》則透過簡短卻深邃的經文,引導人們思考生命的本質與智慧。兩者雖然來自不同的文化與宗教背景,但都在音樂與經文中尋求心靈的淨化與信仰的力量。在本次節目中,馬利主持人也將分享更多這些音樂作品與宗教思想如何交織,讓聽眾透過音樂感受信仰的寧靜與深度。

:::

提供臺北都會第一手資訊,為城市傳遞心動與感動。


地址 104027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3段62-2號4樓
電話 (02) 2595-1233
傳真 (02) 2592-2588 及 (02) 2596-2115
服務時間 週一至週五 9:00~18:00
[另開新視窗]本網站通過A檢測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