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JavaScript function. If the web page function cannot be used normally, please enable the JavaScript state of the browser.
::::::
有緣千里.話音樂圖片

有緣千里.話音樂

主持人劉馬利
有緣千里.話音樂圖片
2025/07/19 (六)

本集主題

20250719 【有緣千里話音樂】音樂中的讚美之聲--Te Deum 從十七世紀巴洛克到十九世紀浪漫樂派,歐洲各地的作曲家皆曾以《Te Deum laudamus》這段古拉丁讚美經文作為創作題材。本場節目精選十位作曲家的《Te Deum》,橫跨三百年,展現宗教音樂在不同時空中的音樂語言與精神意涵。 德奧作曲家 Johann Stadlmayr 於1645年創作的版本,融合文藝復興複音技法與巴洛克節奏,是南德教堂音樂的重要代表。進入十九世紀,白遼士以龐大編制創作出充滿英雄氣概的《Te Deum》,原為頌揚拿破崙三世的勝利。李斯特的版本則內斂靜謐,以固定樂思展現信仰的昇華。法國作曲家古諾與比才在聖樂中融入優美旋律,後者作品更曾因羅馬大獎而誕生。 英國作曲家 Arthur Sullivan 與愛爾蘭作曲家 Charles Villiers Stanford 則以慶典與帝國光榮為主題,創作出充滿民族色彩的版本。奧地利作曲家布魯克納將此曲視為其一生驕傲,展現對神的敬畏與信仰力量。義大利的威爾第與捷克的德伏札克,在晚年以此曲展現宗教情懷與跨文化想像。 Adhān(阿拉伯語:أَذَان‎)是伊斯蘭教中極具象徵性的「祈禱召喚」,由清真寺的宣禮員(Muʾaḏḏin)誦唱,用以提醒穆斯林進行每日五次的禮拜(Ṣalāh)。它不僅是宗教儀式的開端,也是一種文化與靈性的展現。 本集曲目 1. Johann Stadlmayr (c.1580-1648) - Te Deum (1645) 2. Hector Berlioz(1803–1869)– 1849 Te Deum 3. Franz Liszt(1811–1886)– 1850 I S. 27 Te Deum 4. Charles Gounod (1818-1893) – Te Deum 5. 49. Georges Bizet(1838–1875)– Te Deum 1878 6. 50. Arthur Sullivan(1842–1900)–Te Deum 1872 7. 51. Anton Bruckner(1824–1896)–Te Deum 1881–1884 8. 53. Giuseppe Verdi(1813–1901)– Te Deum 1895 9. Antonín Dvořák Te Deum 10. Charles Villiers Stanford(1852–1924)– Te Deum 1890

本集內容

20250719 【有緣千里話音樂】音樂中的讚美之聲--Te Deum 從十七世紀巴洛克到十九世紀浪漫樂派,歐洲各地的作曲家皆曾以《Te Deum laudamus》這段古拉丁讚美經文作為創作題材。本場節目精選十位作曲家的《Te Deum》,橫跨三百年,展現宗教音樂在不同時空中的音樂語言與精神意涵。 德奧作曲家 Johann Stadlmayr 於1645年創作的版本,融合文藝復興複音技法與巴洛克節奏,是南德教堂音樂的重要代表。進入十九世紀,白遼士以龐大編制創作出充滿英雄氣概的《Te Deum》,原為頌揚拿破崙三世的勝利。李斯特的版本則內斂靜謐,以固定樂思展現信仰的昇華。法國作曲家古諾與比才在聖樂中融入優美旋律,後者作品更曾因羅馬大獎而誕生。 英國作曲家 Arthur Sullivan 與愛爾蘭作曲家 Charles Villiers Stanford 則以慶典與帝國光榮為主題,創作出充滿民族色彩的版本。奧地利作曲家布魯克納將此曲視為其一生驕傲,展現對神的敬畏與信仰力量。義大利的威爾第與捷克的德伏札克,在晚年以此曲展現宗教情懷與跨文化想像。 Adhān(阿拉伯語:أَذَان‎)是伊斯蘭教中極具象徵性的「祈禱召喚」,由清真寺的宣禮員(Muʾaḏḏin)誦唱,用以提醒穆斯林進行每日五次的禮拜(Ṣalāh)。它不僅是宗教儀式的開端,也是一種文化與靈性的展現。 本集曲目 1. Johann Stadlmayr (c.1580-1648) - Te Deum (1645) 2. Hector Berlioz(1803–1869)– 1849 Te Deum 3. Franz Liszt(1811–1886)– 1850 I S. 27 Te Deum 4. Charles Gounod (1818-1893) – Te Deum 5. 49. Georges Bizet(1838–1875)– Te Deum 1878 6. 50. Arthur Sullivan(1842–1900)–Te Deum 1872 7. 51. Anton Bruckner(1824–1896)–Te Deum 1881–1884 8. 53. Giuseppe Verdi(1813–1901)– Te Deum 1895 9. Antonín Dvořák Te Deum 10. Charles Villiers Stanford(1852–1924)– Te Deum 1890

1. Johann Stadlmayr (c.1580-1648) - Te Deum (1645) 2. Hector Berlioz(1803–1869)– 1849 Te Deum 3. Franz Liszt(1811–1886)– 1850 I S. 27 Te Deum 4. Charles Gounod (1818-1893) – Te Deum 5. 49. Georges Bizet(1838–1875)– Te Deum 1878 6. 50. Arthur Sullivan(1842–1900)–Te Deum 1872 7. 51. Anton Bruckner(1824–1896)–Te Deum 1881–1884 8. 53. Giuseppe Verdi(1813–1901)– Te Deum 1895 9. Antonín Dvořák Te Deum 10. Charles Villiers Stanford(1852–1924)– Te Deum 1890

有緣千里.話音樂
2024/12/14 (六) 22:00

本集主題: 20241214 東歐的合唱瑰寶--Theodora Pavlovitch 談東歐音樂非常謝謝老朋友Prof. Pavlovitch 多次來台,也多次接受訪問,在本集節目中,使用英文訪問,中文同步口譯,Prof. Pavlovitch分享了對東歐音樂的詮釋。她提到自己擁有五種不同的東歐血統,這使她對東歐音樂有深刻的理解。她強調匈牙利音樂在台灣較為熟知,但保加利亞、塞爾維亞、波蘭和羅馬尼亞的音樂則相對陌生。她希望通過節目向台灣觀眾展示這些國家的音樂多樣性和獨特性。Prof. Pavlovitch還討論了如何讓台灣觀眾理解保加利亞音樂。她計劃通過音樂、文字和圖片的結合,展示保加利亞的傳統文化,包括繪畫、建築和服裝,並翻譯歌詞以幫助觀眾理解音樂內容。在談到拜占庭音樂對東歐音樂和東正教聖樂的影響時,Pavlovitch教授提到拜占庭音樂對中世紀作曲家影響深遠,特別是在保加利亞。她介紹了中世紀著名作曲家Yoan Kukuzel,他在音樂上做出了許多革新。此外,Prof. Pavlovitch還談到了東歐民謠音樂的穩固傳統和現代音樂家如何在此基礎上創作新作品。她介紹了即將與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合作的音樂會曲目,涵蓋了從中世紀到現代的宗教音樂和以民謠為基礎的現代作品。音樂會上半場以冥想性的宗教音樂為主,下半場則是輕快的舞曲和吸引人的元素。她還提到,合唱團員需要學習多種語言來演唱這些作品。【穿越古今】以甘美朗風格的聖誕頌歌--駱維道《喜樂和平兒》

:::

提供臺北都會第一手資訊,為城市傳遞心動與感動。


地址 104027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3段62-2號4樓
電話 (02) 2595-1233
傳真 (02) 2592-2588 及 (02) 2596-2115
服務時間 週一至週五 9:00~18:00
[另開新視窗]本網站通過A檢測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