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主題
詐騙案件被利用者的訴訟應對與現況-被利用者的困境與目前法院的認定邏輯
本集內容
在詐騙案件中,有些人明明是受害者,卻在法律上成了加害人。
他們可能是高齡長者、經濟弱勢者,因為缺錢想貸款、因為誤信網友,或只是單純「想幫忙」,結果把帳戶或提款卡交出去,最後卻成了詐騙集團的提款車手。
法院為什麼會認定這些人「應該知道」?什麼是所謂的「間接故意」?
人頭帳戶案件定罪率高達九成,被利用者要如何舉證自己清白?除了刑事判決之外,他們還要面對民事賠償、帳戶被列入警示名單等嚴重後果。
1. 這些高齡長者或經濟弱勢者,明明是受騙者,沒有犯罪意圖,為什麼最後卻成了被告?
2. 法院常用的「間接故意(不確定故意)」判斷標準是什麼?
3. 為什麼法院會認為「應該知道」帳戶可能被用於詐騙?
4. 人頭帳戶案件定罪率超過九成,這是否等於「被抓就會被判刑」?
5. 被利用者最常見的困境有哪些?
6. 常見的被利用情境或詐騙話術有哪些?
7. 被利用後,通常會面臨哪些刑事法律後果?
8. 民事賠償、帳戶被列為警示帳戶,這些影響具體有哪些?
9. 除了刑事判決,被利用者還要面對哪些其他後果?
10. 如果真的被誤導或利用,面對檢警偵辦時,該如何保護自己?
11. 在民事訴訟中,有沒有可能減輕或免除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