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JavaScript function. If the web page function cannot be used normally, please enable the JavaScript state of the browser.
::::::
生活法律知識+圖片

生活法律知識+

主持人宛志蘋
受邀來賓 凱駿國際法律事務所 林勵律師
生活法律知識+圖片
2025/09/28 (日)

本集主題

詐騙案件被利用者的訴訟應對與現況-被利用者的困境與目前法院的認定邏輯

本集內容

在詐騙案件中,有些人明明是受害者,卻在法律上成了加害人。 他們可能是高齡長者、經濟弱勢者,因為缺錢想貸款、因為誤信網友,或只是單純「想幫忙」,結果把帳戶或提款卡交出去,最後卻成了詐騙集團的提款車手。 法院為什麼會認定這些人「應該知道」?什麼是所謂的「間接故意」? 人頭帳戶案件定罪率高達九成,被利用者要如何舉證自己清白?除了刑事判決之外,他們還要面對民事賠償、帳戶被列入警示名單等嚴重後果。 1. 這些高齡長者或經濟弱勢者,明明是受騙者,沒有犯罪意圖,為什麼最後卻成了被告? 2. 法院常用的「間接故意(不確定故意)」判斷標準是什麼? 3. 為什麼法院會認為「應該知道」帳戶可能被用於詐騙? 4. 人頭帳戶案件定罪率超過九成,這是否等於「被抓就會被判刑」? 5. 被利用者最常見的困境有哪些? 6. 常見的被利用情境或詐騙話術有哪些? 7. 被利用後,通常會面臨哪些刑事法律後果? 8. 民事賠償、帳戶被列為警示帳戶,這些影響具體有哪些? 9. 除了刑事判決,被利用者還要面對哪些其他後果? 10. 如果真的被誤導或利用,面對檢警偵辦時,該如何保護自己? 11. 在民事訴訟中,有沒有可能減輕或免除賠償責任?
:::

提供臺北都會第一手資訊,為城市傳遞心動與感動。


地址 104027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3段62-2號4樓
電話 (02) 2595-1233
傳真 (02) 2592-2588 及 (02) 2596-2115
服務時間 週一至週五 9:00~18:00
[另開新視窗]本網站通過A檢測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