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主題: 漢人受到現代化影響而開始改變自身文化後,我們自身可能身處改變中而無法自覺其差異,而原住民在殖民影響下,如何以自身文化回應、甚至顯現在藝術創作的思維與作品上,就成為漢人可參照的對象。
本集主題: 平等的承認原住民主體性並以此為前提來討論並不只是簡單的「人生而平等」的道德問題而已,設若我們同意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每個族群都是以自身文化回應改變,那麼不同族群的應對方式顯然就足以成為對照,讓彼此重新省思自身。
本集主題: 台灣原住民各族對小米的重視,可以作為推定其移入年代的一憑據。在西元前 2000-1000 年,台灣和大陸間有頻繁的民族和文化接觸,台灣的許多史前遺址的年代也都屬於這段時間。台灣西岸的三個重要史前文化-北部的圓山文化,中部的黑陶文化、和南部的龍山形成期文化-都開始在西元前的第二個千年而延續至西元初期乃至於五世紀左右。
本集主題: 原住民的穀種神話以粟種為主,當然也流傳有稻米、檳榔、煙草起源的口頭敘事;然而,豐富多樣、流傳普遍的粟種神話可見出小米在原住民心中的地位,繁複的小米祭祭儀正是神聖性的具體呈現,也可以印證原住民各族神聖的小米祭、黑米祭、豐年祭、矮靈祭的文化特色。原住民的粟種神話與祭儀正表示小米在各族生活中的重要意義,而粟種神話與祭儀也凸顯出原住民在南島語族中的文化獨特性。
本集主題: 小米的生產,在日據時代以前,是原住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食物基礎, 幾乎佔其糧食生產的半數以上。 更重要的是,小米在原住民社會中具有傳統宗教 和文化象徵的意義。
本集主題: 小米由青狐尾草(染色體數2n=18)所演化而來,彼此間容易雜交。小米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被種植,小米在原住民部落的栽培歷史悠久,為早期的主要糧食作物。
本集主題: 現在所稱的臺灣原住民,是指自十七世紀以後陸續由大陸遷移來台的漢民族以外,更早居住在臺灣各南島語族群的後裔而言。清朝時期,依其所受教化度,分為生番、熟番和化番,並且劃分土牛或稱隘勇線,限制平地住民與山地生番的往來,清廷視生番地區為化外之地,不在清廷管轄版圖之內。
本集主題: 臺灣因歷史的演變,發展為一個多元群族的社會,融合孕育出豐富瑰麗的文化樣貌。不僅在近代成為轉口貿易的重要地點,久遠以前,臺灣即是民族移動的路徑與多元文化匯集之處。臺灣的原住民屬於說南島語的民族,稱為南島語族
本集主題: 臺灣漢人大多來自二戰前的福建和廣東,二戰後,漢族移民來自中國大陸的各個不同的省份(不限於閩粵)。除了與臺灣漢族一樣的閩南民系(包含潮州民系)和客家民系能較快融入二戰前移居的臺灣漢族外,其他漢族民係由於不同的語言、生活習慣、思想等原因,有時導致這兩個群體之間生活習慣或觀念的不同。
本集主題: 臺灣原住民族是指原居於臺灣的民族,由17世紀漢族移民移入前就已經定居在此的數十個語言及生活方式不同的族群構成,屬於南島民族
本集主題: 兩年一度的矮靈祭典,是賽夏族最重要的儀式,賽夏族人叫這祭典為「巴斯達隘」,時間在農曆的十月,每兩年舉辦一次小祭,每十年舉辦一次大祭,每到這時候,外地的族人都會趕回來,以最虔誠的心,慶祝這祭典
本集主題: 賽夏族的文化中,主要有祖靈信仰與矮靈信仰兩個大的類別。 祖靈信仰與族人關係親近,影響族人生活運勢,矮靈信仰則與古老的歷史傳說有關。 祖靈信仰是保護族人的主要力量,影響生活中的吉凶禍福。 族人在生活中,若有出遠門、山中過夜、社交送禮等活動,都會以酒、肉祭祀祖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