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主題: 根據南島語言學者的研究,古南島語系民族是在亞洲大陸和侗傣語系民族分家之後,遷移到台灣、大約過了一千多年才開始分化,向東南亞、南太平洋逐漸擴散,但後來又有小部分族群北上回到台灣。
本集主題: 有學者進一步推測,台灣的南島語族並非同時渡台,而是至少分五批遷移:最早來的是泰雅族、鄒族,時間大約是距今6500年前;最晚的雅美族,則在500年前才從菲律賓的巴丹島移居。 也就是說,大約在7000年前至今,南島語族開始進行了橫跨大洋的大遷移,才會在今天散佈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中的二萬多個島。
本集主題: 苗栗縣境內的賽夏族人,居住在中港溪上游的南庄鄉東河、南河流域,以及後龍溪上游獅潭溪流域,部落集中在南庄鄉東河村、蓬萊村、南江村,以及獅潭鄉百壽村等村落內。
本集主題: 賽夏族的社會以氏族為基礎,各姓氏從清領時代開始就有不同漢姓,並遵守社會與婚姻規範。賽夏族的信仰與祭典中,以祖靈與矮靈信仰為主,以巴斯達隘矮靈祭典最具知名度。
本集主題: 阿美族人與外人接觸的歷史紀錄,最早可追溯到四百年前荷蘭金礦調查隊的相關資料,不過阿美族與外界積極、密切的互動是在清朝統治臺灣的最後二十年。
本集主題: 阿美族自稱為「pangcah」(邦查),含有「人」、「同族人」的意思,臺東的阿美族人多數住在卑南族的北邊,被卑南族人稱為「Amis」,有北方人、北方民族的意思,後來受到學術界的採用與傳播,成為廣為人知的族群名稱。
本集主題: 傳統上,要“保護”我們是誰的觀念,文化傳承是核心重點。 它使我們與過去有了無可辯駁的聯系——與某些社會價值、信仰、習俗和傳統的聯系,使我們能夠認同與我們一樣的人,加深我們的團結、歸屬感和集體自豪感。
本集主題: 為促進原住民族文化傳承,教育部國教署訂有「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民間團體辦理原住民族教育活動作業要點」,國教署從106年至今(110)受理民間團體申請,鼓勵辦理原住民族部落服務學習、歷史文化推廣研究、藝術創作及鑑賞、傳統樂舞學習活動、族語學習訓練及演說、傳統祭儀等活動,讓原民文化得以持續地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