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主題: 要講到一段很長的中央山脈,從海岸山脈講到中中央山脈。我出生的時候在Muliyao(白目寮),在正興的白目寮,對!然後為什麼會跑到那個濱茂(台東縣),就是壢坵(金峰鄉)這個深山中,那個中央山脈裡面了,其實有故事太長。
本集主題: 原住民文化中的美感底蘊是什麼,又如何成為一件件生活用品並融入你我的日常生活中?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將自10月5日起陸續於臺北、高雄兩地舉辦「原來臺灣-臺灣原住民的有機生活美學」展,呈現參與設計師、創作者或工藝師轉化原住民美感元素為日常生活用品的努力,並示範生活用品如何融入或應用在民眾的日常生活空間。
本集主題: 追丟了鹿的族人,眼看狩獵出發時所準備的食物已經吃完了,又餓又疲憊,便有人提議捕抓湖中看到的魚來吃。但大家都沒有吃過魚,也不知道是否能吃,這時一位年長而無家室的長老自告奮勇的開口:「就由我先試吃吧!反正我孤家一人,若有毒也只會死我一個。」
本集主題: 據說這是發生在清康熙年間的事了。原本住在嘉義阿里山鄉一帶的邵族人,在一次狩獵,由頭目排大木率眾壯丁十幾人,一同出發。接連好幾天都未捕獲任何獵物,正當大家心灰意冷之時,突然眼前出現一隻美麗而罕見的白鹿,族人非常高興,於是連忙追捕。
本集主題: 拼板舟分為2種,一種是大船Chinurikuran,供漁團組織(船組)使用,最大可乘載10人;一種是小船Tatala,為個人或家庭使用,最多可乘載3人。
本集主題: 拼板舟是雅美(達悟)文化中的重要特質之一,與其飛魚季祭儀文化、漁團組織有緊密的關系,兩者構成雅美(達悟)文化的核心價值。有學者認為蘭嶼雅美(達悟)文化的造船技術保存了南島族群造船文化的脈絡與遺跡,而大船下水禮全體動員過程的儀式性令人讚嘆。
本集主題: 十八世紀時,有一部分氏族遷居恆春半島,並順利在當地發展,將民族勢力又往南推進,稱為「斯卡羅」(sukaro),排灣語中有坐轎子的、被抬的人的意思。
本集主題: 卑南族的文化習俗包括重要的祭儀,如猴祭(少年成年禮,現以草猴代替)、大獵祭(男性狩獵訓練)、婦女除草完工祭(慶祝婦女辛勞)和年祭(收穫祭,用於祭拜祖靈、感謝自然)。
本集主題: 布農族社會中,小米是父系繼嗣的象徵,hulan(種粟)絕不可與其他父系氏族的人共享,外人吃了會生病。
本集主題: 以在卓溪鄉卓清村的Isingkaunan家族的豬肉分享為例,分豬肉有著嚴謹的規定,如不小心觸犯禁忌,會被視為不禮貌的舉動,豬肉甚至有可能被對方退回。
本集主題: 鄒族(Tsou)居住於臺灣中部的玉山西南方,以嘉義縣阿里山鄉為中心,部分在南投縣信義鄉久美村,往南則因遷徙而到達高雄市那瑪夏區。
本集主題: 泰雅族的禁忌主要分為狩獵、紋面、生育和生活等面向。狩獵前不能觸碰獵具、若做惡夢或有不祥預兆則取消狩獵、禁止捕獵幼獸或濫捕、以及不能獨自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