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主題: 雖然中央重建會允諾將另朝「遷村」的模式來解套,但究竟是否可以落實?第二批核准的資格為何?仍是全體族人揮之不去的焦慮,也是他們念茲在茲的努力目標。
本集主題: 魯凱族人認知到,事事抗爭反對並不能解決問題,而要務實地面對極端氣候和部落的困境,」大仁科技大學觀光系主任、好茶村的中生代菁英台邦.撒沙勒表示,對遷村面臨的大小問題,各部落都先在內部討論,再和其他部落協商,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會議來整合意見。
本集主題: 撒奇萊雅族人的服裝是在民國96 年(2007)文化復振運動之後,為了與阿美族區隔而由本身歷史事件與傳說所創作生產的服裝,特別具有歷史文化的意義。
本集主題: 撒奇萊雅族(Sakizaya)的傳說中,祖先由海外遷入東部後落腳花蓮平原,在十七世紀荷蘭、西班牙的紀錄中,就曾經出現過。
本集主題: 飛魚祭(季)是雅美(達悟)族的重要文化象徵,更是族人對自然、祖靈深厚感恩情感的展現。每年飛魚洄游至蘭嶼海域時,族人便會舉行「招魚祭」,迎接豐收季節的到來,祈求上天賜予豐盛漁獲,保佑部落平安順遂。
本集主題: 雅美(達悟)族的祭典以飛魚祭為核心,包含招魚祭、初獲祭、收藏祭、終食祭等一系列與飛魚捕撈習俗相關的儀式。
本集主題: 邵族傳說祖先來自嘉南平原與阿里山附近,在民族分類上曾經被歸類為鄒族,但是在語言、宗教、生命禮俗等方面,兩族有很大的差異;邵族人爭取以「邵族」作為族名,經過長期的爭取推動後,在民國90 年(2001),政府承認邵族為臺灣的第十個原住民族,獨立稱呼為「邵族」。
本集主題: 清領時代兩百多年間,邵族勢力因漢族移民尋找土地、政府屯番與開發山林政策的影響,大量湧入漢族,邵族人原有的勢力被分割與擠壓,逐漸失去在水沙連地區的影響力。
本集主題: 萬物有靈與圖騰信仰: 這些故事源於「萬物有靈」的觀念,以及將動物視為圖騰的信仰。 解釋動物的起源: 很多故事用來解釋某種動物的由來,並說明其與族人之間的信仰或禁忌。 表達對自然的態度: 這些傳說也反映了原住民與自然萬物緊密相連的生活方式,以及對自然的敬畏之情。
本集主題: 原住民「人變動物」的傳說有很多種,常見的故事包括因為貪婪或懶惰,人會變成猴子、老鼠等;也有因為受到神明或動物的幫助,人會變成其他動物,例如邵族的白鹿傳說,或是布農族狗糞變人的故事。 這些故事反映了原住民對自然的敬畏,以及人與動物之間密切的關係。
本集主題: 祭典意義感恩與祈福:: 感謝祖靈一年來的保佑,並祈求來年豐收與族人平安。 敬畏祖靈:: 強調祖靈在泰雅族宗教信仰中的核心地位,相信祖靈能主宰族人一生的禍福。 團結與傳承:: 透過共同參與祭典,強化部落的凝聚力,也傳承了族群的文化與傳統。
本集主題: 泰雅族的祖靈祭是小米收割後舉行的重要祭儀,時間約在每年的七到九月。 這個祭典的目的是感謝祖靈的庇佑與保佑來年豐收、族人平安,並透過儀式強化族人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