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邀來賓: 鄭勝吉
本集內容: 邀訪天行學堂鄭勝吉老師 這個月最熱鬧的活動莫過於睽違23年再度回到台北市的台灣燈會--光源台北了。 燈會所在地信義區,是台北市最後成立的行政區,也是變化最快速的地方。 明明是信義區,卻有許多松山區的痕跡:從松仁松高路到松菸文化園區,連松山車站也屬於信義區。 勝吉老師小時候住在這兒,看著村姑變貴婦,心中無限感慨。
本集內容: 邀訪天行學堂創辦人鄭勝吉老師 名聞遐邇的士林夜市旁,有座當地信仰中心的媽祖廟,以廟為中心,輻射出東西南北的道路。 這裡有日治時代的第一所公學校,也有最新落成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有收藏國寶的故宮,也有青春洋溢的河畔踏青。 3月花季,可以上陽明山鬥熱鬧,也可以在士林官邸逛逛。 老少咸宜,古今皆有,士林的魅力真是無窮無盡。
受邀來賓: 許麗玉
本集內容: 邀訪許麗玉建築師 台北市超過百年歷史的學校有二十多座,在一片漫漫水田裡,當年是如何選址和經營的呢? 一間公學校的成立,和當時的政治氛圍有關,和密布的水路有關,也和早期的都市開發有關。 消失的水路見證了台北市的發展。
本集內容: 邀訪許麗玉建築師 接續上集節目,談到日治時期設立公學校,跟台北市的水利灌溉系統有很大關聯。 許建築師進行研究時,意外連結到她的母校中山女高的校史,同樣也與埤塘水利改變相關。 百年前先祖上學的風景是腳的記憶,而今在水泥叢林中長大的孩子,上學路線變成車行距離。 消失的水路,消失的記憶。
受邀來賓: 張育森
本集內容: 邀訪台大園藝暨景觀學系教授張育森 三月的台北市處處可見杜鵑花。 你知道市花是怎麼選出來的嗎?你知道白居易是杜鵑花的狂粉嗎? 台大的杜鵑花城是如何形成的?花期要如何預測?常見的杜鵑花有哪些種類? 來來來~~給你一集滿滿 的杜鵑花!
本集內容: 邀訪文化史蹟講師鄭勝吉 松山區舊稱錫口,有歷史悠久的媽祖廟,有歷史曲折的城隍廟,但都不列入古蹟。 有民生社區,有華視大樓,是當代建築的經典,卻也都一把年紀。 不新不舊,又新又舊。走一圈歷史,吃一回小吃。松山的魅力就是這樣親切平民。
受邀來賓: 羅孝賢
本集內容: 邀訪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羅孝賢教授 50年前,馬路是給車子走的,所以行人穿越除了斑馬線,還有天橋和地下道。 路旁的人行步道和騎樓,也因為公權力不彰,淪為私人佔用與店家堆放物品之處。 現在回到人本思維,人民才是城市的主角。因此開始拆除天橋、封閉地下道,進行路平整合、拓寬人行道。 交通便利的今天,在城市中行走的意義何在? 關於行人地獄,除了法律規定,更重要的是心態,行人與駕駛都要有同理心,才能讓我們的城市安全又便利。
受邀來賓: 胡朝聖
本集內容: 邀訪胡氏藝術執行長胡朝聖 你曾經在街頭看過色彩繽紛的裝置嗎?還是在大樓門口看到無以名之的雕塑? 先別急著下結論,多看一眼,多想一下,這就是公共藝術希望帶給民眾的意義。 擔任多屆公共藝術審議委員的胡朝聖老師,帶我們認識什麼是公共藝術。 這些作品是如何誕生?設置很多的公共藝術作品,城市就變美了嗎?
受邀來賓: 盧世昌
本集內容: 邀訪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副局長盧世昌 你以為把垃圾丟進清潔車,一切就結束?其實垃圾的修煉之旅才剛剛開始。 台北市有三座現代化的焚化廠:內湖、木柵、北投,都是在1990年間興建的。在這之前,垃圾是如何處理?為什麼十年內連蓋三座焚化廠?焚化流程如何進行? 煙囪彩繪、旋轉餐廳、設立公園、溫水泳池,看焚化廠為了融入地方所做的種種努力。 垃圾費隨袋徵收的政策,從不被看好到成功實施,不但改變倒垃圾的習慣,更讓垃圾大大減量,台北市民的智慧與行動力有無限可能。 只是第一代的焚化廠漸漸老舊,未來新的焚化廠將是什麼樣子的呢?
本集內容: 邀訪天行學堂創辦人鄭勝吉老師 中正區有最多的政府機關,也是全國民眾最熟悉的行政區。 北門和其他三座城門長的不一樣是為什麼? 林森和羅斯福,是人名還是路名? 中正紀念堂的土地,原本規劃為經貿特區,卻命運轉折地成為了一座大公園。 因為是最高權力所在,中正區的變化總是有吹不完的大風啊~~
本集內容: 邀訪天行學堂創辦人鄭勝吉老師 南港區是台北市最東邊的行政區,也是人口最少的行政區。 從包種茶的茶鄉、挖媒燒窯的黑鄉,到台北市的工業區,一直以服務台北的姿態存在著。 在東區門戶計畫的規劃下,南港終於華麗轉身,將蛻變為集會展、軟體、生技產業的園區。 雖然目前很多土地仍在工地狀態,但真是值得讓人期待。
本集內容: 邀訪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羅孝賢教授 台北市的微笑單車,是世界上最好的公共自行車租借系統。從無到有,從被懷疑到大受歡迎,是許多人一再投入和改進的結果。 當自行車回到城市生活,我們該有什麼樣的觀念?請千萬謹記:自行車終究是車不是人,一切以安全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