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邀來賓: 程培嘉
本集內容: 邀訪臺北市工務局衛生下水道工程處程培嘉處長 洗菜洗手的水和馬桶沖掉的東西最後到哪裡去了呢? 有了完善的下水道工程才能街道不臭河水不髒,可是密密麻麻的住宅要怎麼接管可是大傷腦筋啊! 台北市的汙水接管率已經達到81%是全國之冠,剩下的21萬戶為什麼特別難接? 汙水處理廠有什麼魔法可以讓汙水淨化達到標準再放流到河川? 結合城市美學的後巷、可以再利用的回收水…衛工處與時俱進的做法值得肯定。 別再往馬桶亂倒東西了,你的每一次沖洗其實都關係著城市景觀的未來。
受邀來賓: 洪宜玲
本集內容: 邀訪新富町文化市場總監洪宜玲。 在東三水街市場旁邊有棟古蹟建築,現在叫"新富町文化市場"。 自團隊營運開始便努力發掘著傳統市場的新價值,不管是向攤商們請益或藝術家們在市場裡創作, 希望我們除了重視食物也看見背後的故事,有歷史也有人文,最終都匯聚成一口叫"生活"的養分。 走一趟傳統市場,上一堂市場學,看一場展覽,你會感受到傳統市場的生猛魅力!
受邀來賓: 謝欣容
本集內容: 邀訪芒草心慈善協會人員謝欣容。 從古時候的乞丐到現在的遊民、街友、無家者,名稱的改變代表我們對這些弱勢朋友的服務也在調整。 雖然來到街頭都有著讓人嘆息的故事,但其實大部分的無家者還是願意努力工作,希望可以跟上社會的腳步。 他們需要更多包容與機會。
受邀來賓: 龔紋莎
本集內容: 邀訪為為設計主持設計師龔紋莎 當國人的平均壽命來到80.6歲,臺北市更高達84.17歲, 老化指數也是六都最高,將臺北市改造為高齡友善城市已是刻不容緩。 看起來先進完美的設備不一定對高齡友善, 讓長者在城市裡自在行動是對生命致敬, 只有更多體諒與跨域統整,才能讓老有所終、幼有所養。
受邀來賓: 鄭勝吉
本集內容: 邀訪社區大學講師鄭勝吉 每年在總統府前的廣場所舉行的國慶閱兵和遊行,是台北人特有的記憶。 在那個娛樂活動很少的年代,國慶時張燈結綵旗海飄揚,白天看閱兵和遊行,晚上看焰火, 上級一聲令下,自願也好,無奈也好,有一種全民總動員的氣氛。 現在的國慶活動少了軍事意味,更多元也更活潑,色調也不以大紅為美, 真是不同時代的國慶印象啊! 聽聽勝吉老師說總統府和重慶南路的故事吧!
受邀來賓: 飛機先生
本集內容: 邀訪飛機先生 街頭雜誌資深販售員飛機先生,曾經有份令人羨慕的工作叫電影放映師。 隨著產業轉變,飛機先生當過司機(計程車、水泥車、娃娃車), 當過餐廳駐唱歌手,一直都是樂於工作的人,卻因為生病失去一切! 當他一無所有時,反而在台北找到安身之處。 走過風雨災難,飛機說,認真工作,平淡生活,就是他現在的日子。
受邀來賓: 高名孝
本集內容: 邀訪台灣建築地圖作者高名孝 台北市的百貨公司歷史悠久,種類多,數量多,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難忘的百貨公司。 從西區到東區,百貨公司沿著中華路和忠孝東路往東邊移動。 媽媽年輕時的百貨公司多不復存在,孩子們的購物聖地繁華耀眼。 你喜歡哪間百貨公司呢?
受邀來賓: 蔡名娟
本集內容: 邀訪台北市殯葬管理處副處長蔡名娟 近年台北市陸續出現美麗的公園,很多都是從公墓變身而來的。 殯葬設施位置的搬遷,見證城市發展的軌跡。 當土地資源越來越少,影響民眾開始思考人生畢業典禮的方式。多元環保葬更符合入土為安的期待。 結合科技與環保,未來的殯葬業務會有何種樣貌呢?
受邀來賓: 李繼忠
本集內容: 邀訪台大動物醫院李繼忠獸醫師 以前的犬貓必須有看門捉鼠的能力,才能挣一口飯吃 現在的犬貓只要賣萌聽話就有好日子可過。 以前馬路上處處有黃金和流浪狗,現在已經大幅度減少。 以前手推車裡坐的是二條腿的小狗,而現在很多是四條腿的小孩。 寵物的種類與數量反應著時代特性。晶片植入的規定讓動物有了身分,讓主人有了責任。 雖然都有醫師資格,但獸醫師的壓力卻少有人關心,只能靠著愛心努力撐下去。寵物的醫療用藥面臨哪些困難呢? 透過資深獸醫師的分享,讓我們細細回味這個寵物相伴的台北歲月。
受邀來賓: 林志崧
本集內容: 邀訪台北市建築師公會副理事長林志崧 在承德路與南京西路口有一棟既傳統又現代的建築。3棵榕樹的綠蔭後方是紅磚的牆面,2座活潑可愛的兒童雕塑 讓這個小小的街角有不一樣的風情。 沿著人行道走到太原路 日新國小的歷史校舍--紅樓麗的身影守護著成群的孩子。林志崧建築師花了12年的時間從紅樓修復到旺台樓興建。 建築師憨慢說話 卻很有使命感和理想。
本集內容: 邀訪天行學堂鄭勝吉老師 雖然"大稻埕"的埕早已不在,但這個充滿古味的地名卻在歷史因緣下留刻在所有人心中。 雖然迪化街是年貨採辦聖地,但不買東西也可以走走逛逛。 廟口的小攤市集、城隍廟裡的喜餅、老宅的空間格局…… 走在歷史與現代兼融的大稻埕,想像當年的風華!
受邀來賓: 羅孝賢
本集內容: 邀訪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羅孝賢教授 公車是歷史悠久的大眾運輸系統,有著與時俱進的轉變。 從車掌小姐到自動感應,從屁冒黑煙到電動環保,從唯一選擇到與捷運並行,公車在庶民生活中多麼重要啊。 搭公車長大的中年人與在捷運路線中成長的孩子, 在城市動線的選擇也有不一樣的邏輯。 捷運雖然方便,卻也讓乘客的城市印象逐漸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