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邀來賓: 林家如
本集內容: 邀訪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建築總監林家如 不管你覺得台北表藝中心究竟是皮蛋豆腐或滷味三兄弟, 這其實是一棟很厲害又很有內涵的建築, 他對城市是親切的,對藝術創作是鼓勵的,同時也顛覆台灣民眾對劇場的想像, 他不醜,是等你來了解!
受邀來賓: 林淵源
本集內容: 邀訪建築師林淵源 建築物外觀是城市景觀的一部分 今天就來聊聊常見的陽台吧 陽台究竟重不重要? 從長條狀的陽台到沒有陽台再到現在各種不同造型的陽台,人們的生活與陽台有什麼關係? 建商眼中的陽台是如何計算的? 好用的陽台應該有哪些條件? 這裡是城居人們與自然的最後一個連結, 不要輕易捨棄
受邀來賓: 龔紋莎
本集內容: 邀訪龔紋莎建築師 你聽過蟾蜍山嗎? 聽起來很遙遠的地名,其實就在公館附近。蟾蜍山帶著一點點神秘,是被時間遺忘的小山城。 從保存運動開始就參與的龔文莎建築師,在這裡看見歲月靜好的美,思考著台北人未來的生活樣貌。 她和社區居民及熱情的夥伴們,將山居生活化成二本有趣的繪本。 請你一起來感受這裡濃郁的人情與悠閒步調。
受邀來賓: 高名孝
本集內容: 邀訪台灣建築地圖作者高名孝 看建築讀城市,2018年一本收錄台北市建築的地圖書的出版, 讓民眾終於有一個親切簡單的切點去認識這座城市。 這本書既有建築物的基本資料,也看得到區域發展的脈絡,可能也有我們曾經的記憶。 當我們都能對身邊的建築物有感覺並理解建築的設計,我們的城市還能不美嗎? 走讀建築,認識一座城市。
受邀來賓: 林欣蘋
本集內容: 邀訪林欣蘋建築師。 林欣蘋與戴嘉惠二位建築師,有著俠女般的性格,對於過程繁瑣的公共工程挑戰總是鬥志高昂,樂此不疲。 當台北市開始推動社會住宅興建時,便接下興隆公宅的艱鉅任務。 22層樓高,580戶超大超密集的社區,她們在12樓規劃了一個巨大戶外平台空間。 這裡是社區居民觀看台北市的獨特角度。 透過空間設計,不但讓需求者安居,也讓社工人員有好的工作環境。 不被商業房屋的思考限制,創造更好的居住品質,這才是社會住宅的意義。
受邀來賓: 陳仕泓
本集內容: 邀訪台北市野鳥學會總幹事陳仕泓。 除了麻雀和鴿子,你還認得出幾種鳥類? 台北市是賞鳥的好地方,連交通繁忙的都會區都看見特別的鳥兒 原來只要有很多大樹,加上善良的人們,就會吸引鳥民定居 請陳總幹事分享台北的飛鳥景觀
受邀來賓: 殷寶寧
本集內容: 邀訪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殷寶寧。 一部電視劇勾起許多人對中華商場的記憶,在物質貧乏, 一切簡樸的年代,中雙商場曾是國內最為現代的購物中心, 從建成到拆除,不過32個年頭,卻在一個世代人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為了居住現代化所以興建商場,為了城市現代化又將之拆除,什麼才是真正的現代化呢? 原是默默無名的黑手打鐵街,因緣際會變成文青熱門聚落,熙來攘往的人潮讓赤峰街將朝哪個方向發展呢?
受邀來賓: 盧祥富
本集內容: 邀訪寶藏巖駐村藝術家盧祥富 在熱鬧的公館商圈後面有一個叫寶藏巖的地方,曾經是台北市最窳陋之處, 但這裡的獨特也是無處可比擬。在一連串保存運動後,現在已經是熱門的藝術山村了。 非正統藝術學歷出身的祥富走遍許多地方,現在在這裡居住創作,也用藝術活動為當地居民服務。 白天到信義區上班,晚上回到幽靜的小山城,假日拍照記錄或帶大家創作。 城南藝術家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呢?
受邀來賓: 潘一如
本集內容: 邀訪景觀設計師潘一如 大安森林公園內有個"台北健森房"的區域,目前最受歡迎的設施是"活水飛輪"。 踩踏飛輪,將地底下水撲滿裡面的水,藉由能量移轉,透過造型優美的紅水管噴灑在如小池塘的水面, 有趣又美麗的設計贏得十多個獎項肯定! 但看不見的背後其實包括許多知識與巧思,潘老師背後有個超強顧問團! 如何在無水之地創造出水環境?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只要做對了,生態自己就會出現。
受邀來賓: 龔書章
本集內容: 邀訪陽明交大建築系教授龔書章 什麼是城市美學? 透過龔教授的說明,原來城市美學已經不單純是視覺的美好, 更重要的是居民的素質,加上宜居的環境,讓每個來到台北市的人都樂在生活。 現在要做的是跨部門的整合,不是各單位只做自己的部分。 把城市環境看成一個整體,才是台北市未來發展的方向。
受邀來賓: 黃姍姍
本集內容: 邀訪忠泰美術館總監黃姍姍 在市民大道與建國南路交口有一座綠色大門的美術館,成立五年來已經策辦過15檔展覽, 根據城市建築、當代藝術和未來議題三個主軸,帶領觀眾體會人類與環境、文化的細密關聯。 身為總監和策展人,讓姍姍印象深刻的是甚麼事情呢? 聽眾們會不會擔心看不懂展覽而慎入呢? 歡迎你用一杯咖啡的價錢為心靈充充電。
受邀來賓: 鄭開翔
本集內容: 邀訪寶藏巖駐村藝術家鄭開翔 正統藝術系畢業的鄭開翔,在外地念書工作多年後回到故鄉屏東,開始用街屋速寫的方式記錄著屏東市逐漸改變的街景。 意外在網路上受到關注,最後走遍全台灣挑出100個街屋集結出版了一本書。 這次他來到寶藏巖,用外地人的眼光重新認識城南這個地區, 除了畫街屋也加入聲音和影像的採集,希望更完整呈現城南生活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