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JavaScript function. If the web page function cannot be used normally, please enable the JavaScript state of the browser.
::::::
有緣千里.話音樂圖片

有緣千里.話音樂

主持人劉馬利
有緣千里.話音樂圖片
2024/12/28 (六)

本集主題

20241228 【有緣千里˙話音樂】閃耀神聖的光芒,歷久彌堅--聖多瑪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1225-1274)的經文歌(II) 每一段有緣千里的旅程,除了背後總有一個勇敢的故事,更有一個精彩的故事,以及虔誠的感動。 接續上週的節目,為您介紹聖多瑪斯˙阿奎那所創作的歌詞,為被眾多作曲家譜寫成經文歌,因此流傳百世。聖多瑪斯是中世紀相當具影響力的神學家,他的思想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中世紀的黑暗,為後世的學者指引了方向。 在本集節目中介紹聖多瑪斯的歌詞《高聲讚美榮耀》(Pange lingua gloriosi),這首拉丁文聖歌(motet)主要用於天主教的聖餐禮儀中。歌詞充滿了對基督聖體的讚美和崇敬,並且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廣泛流傳,當時的素歌 (plainchant) 旋律因地制宜,各自發展為兩種不同旋律,分別是流傳於法國與西歐地區的Gallican 旋律,以及傳唱於伊比利半島的Mozarabic旋律。此外,後世也有眾多作曲家以Pange lingua gloriosi為歌詞譜寫音樂,也使得同一歌詞,在不同的世代,不同的作曲家筆下,呈現出豐富多元的音樂樣貌。 此外,也介紹了英國作曲家馬丁·埃勒比(Martin Ellerby)為紀念聖多瑪斯而創作的《聖多瑪斯彌撒曲》(Mass of St. Thomas Aquinas)。 一樣是用trailer的方式,每首歌約30~60秒,接力播出並介紹,為您開啟各有千秋、各自精彩的音樂眾妙之門。 【穿越古今】躑躅於新月與十字架之間:《巴勒斯坦之歌》(Palästinalied) 《巴勒斯坦之歌》(Palästinalied) 是中世紀戀歌手 (Minnesang,通常出身於貴族或是騎士的詩人,有點類似現代有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創作歌手)。是福格爾魏德(Walther von der Vogelweide, 1170-1230)在13世紀初創作的歌曲,將自己參與十字軍東征 (Cruciata/ )期間(1217-1221年)的所見所聞寫入歌曲中,使用中世紀高地德語描述了朝聖者對聖地的敬仰和崇敬。 因此,巴勒斯坦是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的的聖地,每一種宗教都賦予不同的定義。

本集內容

20241228 【有緣千里˙話音樂】閃耀神聖的光芒,歷久彌堅--聖多瑪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1225-1274)的經文歌(II) 每一段有緣千里的旅程,除了背後總有一個勇敢的故事,更有一個精彩的故事,以及虔誠的感動。 接續上週的節目,為您介紹聖多瑪斯˙阿奎那所創作的歌詞,為被眾多作曲家譜寫成經文歌,因此流傳百世。聖多瑪斯是中世紀相當具影響力的神學家,他的思想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中世紀的黑暗,為後世的學者指引了方向。 在本集節目中介紹聖多瑪斯的歌詞《高聲讚美榮耀》(Pange lingua gloriosi),這首拉丁文聖歌(motet)主要用於天主教的聖餐禮儀中。歌詞充滿了對基督聖體的讚美和崇敬,並且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廣泛流傳,當時的素歌 (plainchant) 旋律因地制宜,各自發展為兩種不同旋律,分別是流傳於法國與西歐地區的Gallican 旋律,以及傳唱於伊比利半島的Mozarabic旋律。此外,後世也有眾多作曲家以Pange lingua gloriosi為歌詞譜寫音樂,也使得同一歌詞,在不同的世代,不同的作曲家筆下,呈現出豐富多元的音樂樣貌。 此外,也介紹了英國作曲家馬丁·埃勒比(Martin Ellerby)為紀念聖多瑪斯而創作的《聖多瑪斯彌撒曲》(Mass of St. Thomas Aquinas)。 一樣是用trailer的方式,每首歌約30~60秒,接力播出並介紹,為您開啟各有千秋、各自精彩的音樂眾妙之門。 【穿越古今】躑躅於新月與十字架之間:《巴勒斯坦之歌》(Palästinalied) 《巴勒斯坦之歌》(Palästinalied) 是中世紀戀歌手 (Minnesang,通常出身於貴族或是騎士的詩人,有點類似現代有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創作歌手)。是福格爾魏德(Walther von der Vogelweide, 1170-1230)在13世紀初創作的歌曲,將自己參與十字軍東征 (Cruciata/ )期間(1217-1221年)的所見所聞寫入歌曲中,使用中世紀高地德語描述了朝聖者對聖地的敬仰和崇敬。 因此,巴勒斯坦是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的的聖地,每一種宗教都賦予不同的定義。

1. Pange lingua chant 2. Josquin Desprez (ca.1450/1455-1521): Missa Pange Lingua (1515) 3. Nicolas de Grigny(1627-1703): Pange lingua (organ) 4.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hymn 5. Franz Liszt (1811-1886): Der nächtliche Zug from 2 Épisodes d'apres le Faust de Lenau S.110 6. 雷鳴遠 (Frédéric Vincent Lebbe, 1877-1940):《吾舌即頌》 7. Juan de Urrede (1451-1482): motet for 4 voice 8. Francisco Guerrero (1528-1599): motet for 4 voice

有緣千里.話音樂
2024/07/06 (六) 22:00

本集主題: 當西敏遇上西敏,一世紀的Westminster錄音史在大西洋的兩岸都都有Westminster,最古老的,是Westminster abbey,座落於倫敦市中心西敏市區的哥德式建築,這個高225英吋的時代巨人,充滿了精彩絕倫的故事,見證了英國千年來的歷史。而在彼岸的美國東岸也有兩個著名的Westminster,一個是以錄音品質高度逼真聞名,以及對曲目選擇與十分考究,位於紐約的Westminster Records西敏寺唱片公司。 Westminster choir college,西敏合唱學院,則是培育了無數合唱人才,這個學校以大量的合唱錄音名聞遐邇。因為這個學校的合唱團-Westminster choir是相當優質的合唱團,因此他們有能力演繹並出版大量的合唱錄音,也與紐約愛樂交響樂團、費城管弦樂團等等著名的團體合作,所灌錄的唱片更贏得各界的肯定,曾多次獲得葛來美獎的肯定。談到西敏合唱學院,就不得不提到這位靈魂人物,美國合唱泰斗Dr. Joseph Flummerfelt,他曾擔任美國西敏合唱學院的藝術總監及首席指揮33年,曾帶領西敏合唱團與許多世界頂尖的指揮合作過,並曾指揮紐約愛樂及費城管絃樂團。樂評及音樂家們,譬如說Bernstein都推崇他為「當今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在他的指導下,培育出無數優秀的音樂家、教育家,在臺灣有台北愛樂藝術總監杜黑、目前任教於輔仁大學音樂系的蘇慶俊、東海大學音樂系的沈新欽、台北室內合唱團藝術總監陳雲紅等等,都是他的學生,而且我在美國攻讀研究所的老師Dr. Charles Hausmann也是他的學生,所以他對我而言,真的是名副其實的師公,也是大師中的大師。尤其他的布拉姆斯及經典合唱作品,細膩刻劃、對於音樂的精確及精確性是錙銖必較的,用科學的方式引導我們,因此,他的音樂就是能引人入勝。 在節目中也特別播出多年前Dr. Flummerfelt來臺擔任福爾摩沙合唱團客席時,所錄下的一段訪談,這真的是相當珍貴的一段錄音,提到他是如何作育英才。

:::

提供臺北都會第一手資訊,為城市傳遞心動與感動。


地址 104027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3段62-2號4樓
電話 (02) 2595-1233
傳真 (02) 2592-2588 及 (02) 2596-2115
服務時間 週一至週五 9:00~18:00
[另開新視窗]本網站通過A檢測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