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JavaScript function. If the web page function cannot be used normally, please enable the JavaScript state of the browser.
::::::
有緣千里.話音樂圖片

有緣千里.話音樂

主持人劉馬利
有緣千里.話音樂圖片
2025/08/16 (六)

本集主題

20250816 有緣千里˙話音樂 《主禱文》之1 「主禱文」——這段源自《馬太福音》的祈禱詞,歷經千年,被翻譯成無數語言,也被無數作曲家以不同音樂語法重新詠唱。從拉丁文的 Pater Noster 到德文的 Vater unser,再到英語的 The Lord’s Prayer,每一次語言的轉換,不只是文字的替換,更是音樂情感與結構的重塑。

本集內容

20250816 有緣千里˙話音樂 《主禱文》之1 「主禱文」——這段源自《馬太福音》的祈禱詞,歷經千年,被翻譯成無數語言,也被無數作曲家以不同音樂語法重新詠唱。從拉丁文的 Pater Noster 到德文的 Vater unser,再到英語的 The Lord’s Prayer,每一次語言的轉換,不只是文字的替換,更是音樂情感與結構的重塑。 從格里高利聖歌的單聲部冥想,到文藝復興時期Josquin、Palestrina與Arcadelt的複音對位,再到英國宗教改革時期Sheppard以英語詠唱的親切旋律,每一首作品都映照出語言節奏與音樂語法的深刻互動。德語版本如Schütz與Bach,則展現出路德宗神學的嚴謹與情感張力,尤其Bach的管風琴前奏曲《Vater unser im Himmelreich》,更是神學與音樂結構的完美結合。 進入浪漫時期,Nicolai與Liszt將「主禱文」轉化為靈魂的獨白與音樂的情感探索。Liszt的《Pater Noster III》融合拉丁文的神聖性與浪漫主義的抒情性,展現祈禱不只是宗教儀式,更是個人靈性的深層對話。 【穿越古今、文明交會】 伊斯蘭音樂之中,能與《主禱文》相呼應,應屬Nasheed——一種以人聲為主、常無伴奏的宗教詠唱——則以簡潔旋律與靈性語言讚美真主(Allah)與先知穆罕默德(PBUH)。其旋律受古蘭經朗誦影響,抑揚頓挫之間,傳遞信仰的虔誠與心靈的寧靜。Nasheed雖與主禱文無直接文本關聯,卻在音樂語言與祈禱精神上,與基督教聖樂形成深刻的對照與共鳴。 本集節目精選十首主禱文作品,並延伸至Nasheed的靈性聲響,讓我們一同聆聽「願你的國降臨」如何在千百種音符中低語,也讓不同信仰的祈禱聲,共同編織出一場跨文化的音樂冥想。

1. Gregorian Chant(ca. 9th century)– Pater Noster 2. Josquin des Prez(c.1450–1521)– Pater Noster 3. John Sheppard(c.1515–1558)– The Lord's Prayer 4. Jacques Arcadelt(c.1507–1568)– Pater Noster 5. 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c.1525–1594)– Pater Noster 5vv 6. Jacobus Handl (Gallus)(1550–1591)– Pater Noster 7. Heinrich Schütz(1585–1672)– Vater unser, 8. 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 Vater unser im Himmelreich, BWV 636 9. Otto Nicolai(1810–1849)– Pater Noster, Op. 33

有緣千里.話音樂
2025/05/31 (六) 22:00

本集主題: 0531 有緣千里每一段有緣千里的旅程,背後除了有一個勇敢的故事,還有很多精彩的故事,以及虔誠的感動。聖托馬斯˙阿奎那是中世紀著名的神學家和哲學家,他的《高聲讚美榮耀》讚美詩( Pange Lingua gloriosi)以其深刻的神學思想和優美的文字著稱。喬斯坎˙德普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作曲家,他的《高聲讚美榮耀彌撒曲》以聖托馬斯·阿奎那的讚美詩為基礎,創作出了一部音樂傑作。Josquin Desprez(約1450–1521)是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對16世紀歐洲音樂影響深遠聖多瑪斯·阿奎那的歌詞《高聲頌讚》在天主教禮儀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並且被許多作曲家用作創作素材。這首聖歌的旋律和歌詞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廣泛流傳,並且對後世的宗教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歌詞如下信友請來讚美上主,稱頌奧妙之聖體,又請稱頌至聖寶血,主因贖世盡傾流,萬邦之王生於聖母,自甘流血為人類,《高聲讚美》 是一首拉丁文聖詠,主要與基督教(特別是天主教)相關,並與聖體聖事密切相連。然而,印度教、伊斯蘭教、佛教和道教也有各自的宗教音樂傳統,雖然它們與《Pange Lingua》沒有直接關聯,但它們在宗教儀式和信仰表達方面有類似的作用:• 印度教:印度教的宗教音樂包括《Bhajan》和《Kirtan》,這些歌曲通常用來讚頌神祇,如濕婆、毗濕奴和克里希納。 印度教 Jai Jai Ram Jai Shri Ram Do Akshar Ka Pyara Naam Sonu Nigam Bhakti Song Allahu Akbar(الله أكبر)是阿拉伯語短語,意思是「真主至大」或「真主最偉大」。這句話在伊斯蘭教中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意義,並在多種場合中使用2。

有緣千里.話音樂
2025/05/17 (六) 22:00

本集主題: 20250517 【有緣千里】從中世紀而來的神聖之音《聖體頌》 之1《聖體頌》(Ave Verum Corpus)源於13世紀的宗教音樂作品,以拉丁文歌詞讚美基督聖體,傳遞深厚的信仰與神聖感。這首曲子歷經不同時期的音樂風格演變,從早期的莊嚴詠唱到後期複雜和聲的宗教音樂,展現了歐洲基督教音樂的豐富面貌。本次節目除了介紹各版本的特色,更深入探討音樂如何透過旋律與和聲展現宗教信仰的內涵。除了深入介紹《聖體頌》的歷史與音樂特色,也可以從其他宗教的角度來看待這類音樂所傳遞的信仰與精神。在佛教中,《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極具影響力的經文之一,它透過簡潔而深邃的文字,傳達「空性」的智慧,並引導修行者超越世俗的執著與煩惱。許多佛教音樂都以《心經》為題材,透過詠唱與旋律呈現寧靜與靜觀的氛圍,與基督教音樂中的虔誠與靈性有異曲同工之妙。連續兩集節目中,將呈現來自不同時代與風格的作曲家詮釋,包括文藝復興時期的 Orlande de Lassus 和 William Byrd,巴洛克與古典時期的 Richard Dering 及 Wolfgang Amadeus Mozart,以及浪漫派代表人物 Alexandre Guilmant、Camille Saint-Saëns、Franz Liszt,最後更有 Liszt 充滿敬虔與神秘氛圍的Evocation to the Sistine Chapel, S. 658。《聖體頌》透過音樂的莊嚴氛圍,頌揚基督的受難與救贖,而《心經》則透過簡短卻深邃的經文,引導人們思考生命的本質與智慧。兩者雖然來自不同的文化與宗教背景,但都在音樂與經文中尋求心靈的淨化與信仰的力量。在本次節目中,馬利主持人也將分享更多這些音樂作品與宗教思想如何交織,讓聽眾透過音樂感受信仰的寧靜與深度。

:::

提供臺北都會第一手資訊,為城市傳遞心動與感動。


地址 104027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3段62-2號4樓
電話 (02) 2595-1233
傳真 (02) 2592-2588 及 (02) 2596-2115
服務時間 週一至週五 9:00~18:00
[另開新視窗]本網站通過A檢測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