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內容
#4月20日性別平等教育日
#一起來聽聽憂奇的青春週記
憂奇,今年18歲,就讀高中三年級。他寫下13歲的週記故事,心情是深藍色。國一的時候,憂奇意識到自己不是異性戀。因為身處的環境存在不少對同志不友善的聲音,覺得有些不安迷惘,也因為當時身邊還沒有同志的朋友,常感到孤單。
憂奇說,他在國小十歲的時候,喜歡一位女老師,那種喜歡和一般的崇拜不一樣,如果別的同學和這位女老師比較接近,他會吃醋,因為他自己是女生,所以他開始懷疑自己的性傾向。
憂奇會上網去搜尋同志的相關資訊,也會做網路上的心理測驗,他更確認自己是同志。但是憂奇不敢讓身邊的人知道,因為身處的環境不友善,同學、老師會拿同志開玩笑,也會有戲謔的言論,他會焦慮、擔心被貼上標籤,所以憂奇把自己隱藏起來。
憂奇的焦慮擔心也反應在行為上,他會拔頭髮,拔到頭上會禿一塊,憂奇說,這可能是因為人際相處和身分認同加成的關係,讓他心理生病了,後來媽媽帶他去看身心科,治療了一段時間。
現在爸媽知道憂奇是同志,也接納憂奇。憂奇說,他是漸漸地釋放一些訊息,試探家人的反應。有一次在吃飯的時候,他提到,有爸爸媽媽認同同志,但是卻無法接納自己的孩子是同志。憂奇的爸爸告訴憂奇,放心,我們不會因為你是同志就把你趕出去。爸爸的回應,讓憂奇很放心。有一次和媽媽走在路上,憂奇告訴媽媽他是同志,媽媽的回應讓憂奇很錯愕與受傷。媽媽說,因為你一直用這種想法洗腦自己,所以你才覺得你是,當下憂奇靜默了。但是後來憂奇和媽媽把話說開,他也能理解媽媽當時為什麼會這麼說。
現在的憂奇也不再把自己藏起來,他把頭髮剪短,會帶著彩虹飾品,他勇敢做自己,開始參與相關活動與聚會,認識了許多關心這些議題的朋友。
性取向會因為接觸的資訊或是人而受到影響、改變嗎?
我要怎麼確認自己的性取向呢?
佳玲老師愛的提醒:很多時候,我們都有可能成為某一種的少數,因此我們更要用同理心去對待周遭的朋友,去愛我們身邊的人,鼓勵大家敞開心中的彩虹,面對生命不同的顏色。
#憂奇的青春週記
#東吳大學健康暨諮商中心王佳玲心理師
節目名稱:在青春的週記裡
播出時間:113年4月20日早上9:30
實體收聽:臺北廣播電台FM93.1
全新網路電臺:聽臺北T Radio
請立刻點擊、體驗「聽臺北」
👉 http://tradio.gov.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