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內容
今天青春週記的主角珈宇,目前在東吳大學擔任實習心理師。
珈宇提到13歲時,國中班上蔓延著一股自我傷害的風氣,那時候的她很難過,也有點害怕。當時她也不太清楚狀況,有幾個比較好的同學,會邀請她去她們家裡玩,或是聊聊她們的故事,她才知道這些同學都很辛苦,有的同學家裡吵架會互相摔盤子,有的同學有先天的疾病,每天都要在身上打好幾針,有的同學面對性向和人際關係的衝突,那時候珈宇聽著同學們背後的故事,才知道有幾個同學都有自我傷害的行為,手上有一道一道的傷口,他們說,那個情緒來的時候很辛苦、很痛苦,所以就只能傷害自己。雖然她沒有親眼看到同學做出自傷行為,但是那一道一道的傷疤讓珈宇內心很衝擊,她嚇到了。
因為會害怕恐懼,也不知道該如何幫助他們,那種感覺對當時的她來說很痛苦,她逃避到念書裡,也會透過運動、聽音樂釋放負面情緒。
國中同學自我傷害行為對她心理也造成了影響,讓她在長大的過程中都一直記得這件事情,她好像沒辦法忽略或假裝這些事情沒有發生過。當時她也不知道該怎麼幫助她們,她只能傾聽,她也曾經自責。
後來念了心理諮商,她接受自己那時候還小,確實會害怕,雖然不知道該如何幫助同學,但是她也做了那時候可以做的,她靜靜聽同學說,沒有評斷,她盡力了。她也才明白,那時候的害怕是因為不了解、不認識,就會覺得恐懼,現在的她更有力量去回應自傷的同學。
看到別人的傷口,我們會感受到痛苦,這是為什麼?
當內心無法面對那個痛苦的壓力源時,要如何減少內心的痛苦?
佳玲老師愛的提醒:尋求協助不是脆弱,是一種勇敢,輔導室、心理師,還有學校老師都是很好的資源。
#珈宇的青春週記
#東吳大學健康暨諮商中心王佳玲心理師
節目名稱:在青春的週記裡
播出時間:114年5月24日早上9:30
實體收聽:臺北廣播電台FM93.1
全新網路電臺:聽臺北T Radio
請立刻點擊、體驗「聽臺北」
👉 http://tradio.gov.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