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主題
亨利的週記故事、我是我自己,不是誰的誰-撕下來自家庭原罪的標籤
本集內容
亨利目前就讀大學二年級,他寫下7歲的週記故事,心情是灰藍色,灰色代表他對未來的困惑,藍色帶些許的憂鬱。他不懂為什麼他們要說「那還不都是你爸害的」,他為什麼要繼承家庭的原罪。
亨利的爸媽都不是家族最驕傲的那一位,而從小到大,他都會聽到:「為什麼你要像爸爸或是像媽媽一樣令人擔心!」這些就像一個原罪一樣,禁錮在他的人生裡面,深深影響著亨利的生命。
亨利說:「你跟你爸一樣耶」這句話,對他來說是壓力很大、很可怕的一句話,因為他清楚知道爸爸是什麼樣的人,他不想成為他那樣。亨利一直想要闖出一片天,然後證明自己,他是他自己,不是誰的兒子,他想要撕下標籤,而對他來說,撕下標籤的關鍵的方法,就是要證明你不是這樣的人,所以他長大後會拼命的找出不同的事蹟,讓自己嘗試,比如參加比賽得獎,讓他們引以為傲,讓他們會忘記我是誰誰誰的兒子,讓他們記得做這件事情的人是亨利。
經常有人會問亨利,為什麼把自己弄得這麼忙,亨利說,他只要一閒下來,那些事情,就像跑馬燈一樣浮現,好像在提醒他:「你是他的兒子,所以你也有很大的機率會做錯事情!」好像是無形的壓力和推力在逼迫自己要更加油、更努力、更突破。
現在回頭看過去的那一段經歷,亨利說,很精采,也是別具意義的一段成長,他很滿意在冷嘲熱諷的環境下長大的自己卻依然保有熱情。
負面話語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如何撕下家庭原罪的標籤?當那些話語就像跑馬燈一樣浮現時,要如何不再受那些話語的影響?
佳玲老師愛的提醒:你不是爸爸的延伸,你也不是媽媽的翻版,你不是誰的誰,你就是你!
#亨利的青春週記
#東吳大學健康暨諮商中心王佳玲心理師
節目名稱:在青春的週記裡
播出時間:114年7月5日早上9:30
實體收聽:臺北廣播電台FM93.1
全新網路電臺:聽臺北T Radio
請立刻點擊、體驗「聽臺北」
👉 http://tradio.gov.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