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內容
<< 第一單元-黃金年代:主持人安雅 >>
城西是臺灣日治時期臺北市之地名,指臺北城(城內)之西,不是行政上的正式地名,沒有明確的界線。但還是會運用於官方的分類使用。所謂城西和當初台北西門息息相關,西門是台北府城的五座城門之一,擁有台北城門中最華麗的雙層樓閣城門,1884年建造落成。1905年台灣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以實施市區改正計畫為由,逕行拆除西門及城牆,造成民意反彈,後來其他四座城門的計劃喊停,而西門也成為台北城五個城門裡面唯一被拆除殆盡的。而西門拆除了以後,交通大為便利,也開始繁榮,更造就「西門町」的興起,當時的西門町是規劃成高尚娛樂商業圈和以日本人為主的住宅區,而紅樓則是以販售日本貨為主,也因此慢慢開始產生了娛樂的活動。
以行政區來看,城西大致的範圍,就是現在臺北市的萬華區一帶。而萬華比較為人熟知的就是西門町,這裡是台北市兼具購物娛樂、商業交流、電影藝術文化的中心,因此,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也是設於西門町之內。而西側的艋舺傳統街區就是歷史寺廟街區,其中有二級古蹟艋舺龍山寺、青草巷、剝皮寮、三級古蹟艋舺青山宮、華西街夜市等,外國遊客絡繹不絕。
此外,隨著電影艋舺拍攝場景帶起的觀光熱潮,也更加打響剝皮寮歷史街區的文化旅遊名號,在紅磚牆與亭仔腳的百年古味建築中,探索台北發展與艋舺古城的歷史。當然,歷史悠久的東三水街市場,更是在地居民每天都會造訪的地方。而緊鄰龍山寺旁的街道便是著名的青草巷,有別於以往中藥店販賣乾燥藥材煎藥,店家不多,卻有上百種的草藥供顧客選擇,是台灣非常經典的特色景點。來萬華,當然更不可錯過的是「華西街觀光夜市」的美食小吃,可以品嘗各式山產、海鮮、野味等料理。更有榮獲米其林必比登推薦的小王煮瓜、昶鴻麵點、源芳刈包。還可以前往歷史悠久的美食商圈-「艋舺夜市」,品味各式傳統古早味小吃、老字號攤商。歡迎來到城西里的萬華,體驗紅磚街屋、傳統產業以及宗教信仰文化,一窺傳統文化與創新元素的精采對話。
<< 第二單元"樂饗行旅故事館":受訪來賓-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城西營運部-李志勇總監 >>
1、『城西』的定義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之託,經營管理藝文館所包括:松山文創園區、西門紅樓、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剝皮寮歷史街區及台北市其他重點文化場館。
城西是臺灣日治時期臺北市之地名,指臺北城(城內)之西,不是行政上的正式地名,但是仍可見官方使用。非行政上的正式地名,故無明確的界線,範圍大約是現在臺北市的萬華區一帶。
2、西門紅樓的百年故事
西門是台北府城的五座城門之一,擁有台北城門中最華麗的雙層樓閣城門,1884年建造落成。1905年台灣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以實施市區改正計畫為由,逕行拆除西門及城牆,造成民意反彈,致台灣總督府拆除其他四座城門的計劃叫停,然西門也成為台北城五個城門裡面唯一被拆除殆盡的。西門拆了以後,交通大為便利,開始繁榮了,也造就了「西門町」的興起,當時的西門町係規劃成高尚娛樂商業圈和以日本人為主的住宅區,而紅樓則是以販售日本貨為主,後來慢慢開始有了些娛樂活動,西門紅樓是百年來文化與人潮的交會點,從昔日的市井核心到現代的文化接待大廳,西門紅樓以深厚的歷史底蘊與創新的文化形式,承載與活化在地文化資源,成為台北文化觀光的重要平台。
而現在的台北西門紅樓創意市集在日治時期是為日本人進出的市場,稱「新起街市場」或「西門市場」或「八角堂」等,在靠近成都路的一側,則是著名的「臺北稻荷神社」 ,興建於1911年,主祀「倉稻魂命」,於日本神道信仰裡,就是專管財富、專護農業生產和民眾生命之神,大抵和台灣人信奉媽祖、土地公或財神的意思是差不多的,倒和那些殖民統治意識型態的神社,諸如圓山的台灣神社等有所區別。
3、台北市第一個以電影為主題的大型休憩性空間-台北市電影主題公園
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座落於台北市萬華區武昌街與康定路口,原址為日據時代昭和九年(西元1934年)成立之台灣瓦斯株式會社,為台北城內外提供燃料瓦斯的製造、供給和販售,是民生重要的瓦斯基地。戰後改組為市府接收,稱為臺北市煤氣有限公司,卻因不敵天然氣的競爭,此工廠停工後長期閒置。
隨時間推移,經臺北市文化局規劃設計變成一塊煥然一新的綠地,因當時西門町電影街產業熱鬧,在電影街旁的公園,變成民眾休憩時的場所,「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此名稱因而誕生,後續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西門紅樓接手管理後,致力推廣藝術發展和青少年文化的空間,如今它不僅保存舊時代的建築遺構,也融合了新世代的街頭青春、文化藝術,為此地注入源源不絕的新能量。
4、揭密電影『艋舺』場景-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剝皮寮歷史街區
剝皮寮歷史街區,成形於清代,並歷經橫跨清代、日治、民國三個時代,混合了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與人文風貌。剝皮寮在建物特色上有著來自臺灣昔日民間生活的風情魅力,走入街區空間後能夠感受舊建築與新內容的混合,體驗文化與教育並重的活力激盪,使得位於臺北市萬華區(龍山寺,老松國小之間)的剝皮寮歷史街區,擔負了活化昔日艋舺風華,提昇在地創新力的使命。
<< 第三單元"趣淘時光"(現場+外訪):受訪來賓-艋舺文史導覽達人-施景耀Kevin 老師 >>
1、萬華(艋舺)地名的由來
日據時代以『艋舺』代表番舟聚集之處以別之」。日據大正9年日人改稱萬華,取其「萬年均能繁華」之意。這時候萬華和城內、大稻埕鼎立三分,合稱為臺北三市街,艋舺是台北最早開發的地區,商業發達、文風鼎盛,與台南府城、彰化鹿港三足鼎立,曾是北台灣重要的政經文化中心。「萬華區」是個行政區名,艋舺則是萬華舊稱。今日大概區分成北萬華「西門町」、中萬華「艋舺、下崁」、南萬華「加蚋仔、南機場」等三大地理區塊,其中艋舺發展最早,其名源於平埔族語,因為清代漢人移入開發,形成淡水河畔的貿易集散地。歷經近300年的繁華洗禮,直至今日,艋舺境內的河港文化、廟堂建築、老街古巷、百年老店等等,不僅在台灣歷史上獨樹一幟,且區內尚留有可見證當年歷史風華的歲月痕跡。
2、「趣萬華Chill Wanhua」如何進行新舊與共的跨界競合
「趣萬華Chill Wanhua」主理人是人稱「萬華王」的沐育文化營運長Kevin(施景耀),施老師從小在萬華市場裡長大,小學四年級就做過市街導覽。,首要任務便是打造一個專屬入口網站,將店家故事、探索街區、活動、行程、主題地圖等打包在單一網站中。「趣萬華Chill Wanhua」也想到了遊客買伴手禮的需求,由於店家四散分布,想要每一家去找實在不容易,於是有了萬華選物。而想要感受萬華老城古早味,可以走一趟新富/東三水市場,而故事要從新富町文化市場說起。「新富町」是日治時期興建的市場,也是臺北市第一座現代化市場,當時為改善衛生環境,打造了這座有綠建築、下水道與乾濕分離概念的市場。後來室內空間不敷使用,攤商慢慢向外擴散,加上一場大火,最終市場變成倉庫而後荒廢,直到2006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2013年完成修復,如今成為文化展演空間對外開放。
3、巷仔內ㄟ萬華 100 碗不藏私大推薦
巷仔內ㄟ萬華 100 碗,家族五代扎根萬華的在地美食選,順著許多人分享的萬華三大美食名單,再進一步整理Kevin老師的萬華 100 碗推薦小吃,歡迎大家按文索驥,找到你喜歡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