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內容
<< 第一單元 : 黃金年代 >>
猴硐,位在新北市瑞芳區以柴寮路為主的周邊,而猴硐這個名字最開始的起因是:鄰近一處山洞有大量的猿猴群居,因此稱為「猴洞」,這個洞字就是左邊是水字旁-山洞的洞,日治時期因為此地盛產煤礦,所以當地人為了祈求吉利,不喜歡礦坑裡有水,因此將改猴洞這個洞字,從水字旁改為石頭的石字旁,讀音仍然稱為猴硐。
猴硐位在台鐵的平溪支線上,從清代以來,就是知名的礦產山城,因應煤礦的發展興起,當時聚落曾經高達6千多人,連女性都要到選煤場上班,而猴硐也因此在當地設立車站以及變電所,完整的礦工聚落也因此形成,而這裡也是吳念真導演「多桑」這部電影的拍攝地點,這部影片中也深切地刻畫著礦工的生活與悲歡歲月。
在礦業盛行時期,猴硐創造許多第一,首先是台灣煤礦最大產區、也是質量最好的礦坑,鼎盛時期猴硐僅有 瑞三公司一家煤礦公司、本坑年產量就有674公噸,坑道總長60公里,深度由海拔96公尺挖到海拔下348公尺;還有全台最先進的選煤廠房也在大正9年、西元1920年在基隆河邊興建完成。
而猴硐經過經濟結構轉型,能源動力來源改變,煤礦產量降低等影響,在1990年畫下煤業發展的句點。在煤業沒落後,猴硐也慢慢衰落而人煙罕至,為了保留地方特色文化,政府單位與民間團體,也陸續規劃相關的煤礦園區,以瑞三整煤廠為主題館區呈現礦工生活。
而因著礦業興起而參差坐落在猴硐火車站旁的半山聚落,由於礦產結束而沒落,也造成青壯人口外移,但也因為貓群,讓地處偏遠的猴硐重新成為觀光勝地。猴硐因為早年有許多野貓棲息,在愛貓人士努力改善環境與生活空間,並將貓咪可愛的照片與資訊分享到網路,吸引愛貓人士關注而逐漸聞名,成為全球知名的賞貓景點。新北市政府也將閒置空間改造為貓公所等設施,進一步活化當地社區,讓猴硐成功轉型為著名的貓村。猴硐,在大時代中所呈現的美麗與哀愁、傳統與創新,都值得所有線上時代玩家前往深度旅遊喔。
⭐️<< 第二單元-樂饗行旅故事館>>
👉訪談來賓 :『 猴硐資深文史導覽 + 煤鄉礦工文史館共同創始人-周朝南老師』
1、猴硐名稱由來及文化歷史背景介紹:
猴硐原名「猴洞」,因附近山洞有猴群聚集而得名。 日治時期因當地盛產煤礦,為求採礦順利、求吉利,便將不祥的「洞」字,改為礦坑意象的「硐」字。 直到民國51年因「猴」字不雅,改為「侯硐」,車站也隨之更名;最終在民國92年,因地方人士建議保留文史特色,於民國94年改回原名「猴硐」。
2、周朝南老師家族與猴硐煤礦產業的淵源-周朝南-一甲子的礦工:
周朝南笑說,他們家族有17位礦工,他自己14歲就下坑,因為父親歷經礦場意外,壓傷腦部,雖撿回一命,但靠勞保一個月只能拿3.5元補助(約可買2斤米),加上必須長期服用中藥,家中的開銷,只能靠母親一個人做礦工(女礦工)維持,周朝南毅然決定中止學業,下坑工作,在此之前他成績十分優異,考上基隆中學初中部,才讀一年便輟學,可說十分可惜。
3、成立媒鄉礦工文史館的起源:
「煤炭在地底下,要用礦工的鮮血跟生命去換出來。」你知道每挖3萬5千噸就要死一個礦工?台灣從日本時代到民國80年,總共死掉6千多個礦工,後來的海山、煤山煤礦的災難死了很多人,社會大眾才有感覺。所以我才說,煤炭是用礦工的鮮血和生命去換出來的。礦工的苦只有礦工和礦工的家屬知道……一頁台灣礦業史,裡面有多少無名英雄的打拚與犧牲,這些故事若無人訴說,恐怕自此被世人所遺忘。
其實打從他正式下坑工作起,就開始留意關於礦工的一切,舉凡別人不要的機具、小工具、文史資料,他都細心留下、存放,妥善保管,幾十年下來裝了滿倉庫的寶貝,光是文獻資料就有4萬多件,十分驚人。周朝南驕傲的說,「欸,我好歹也是基隆中學的學生,只是沒念完而已!」周朝南有見識,有品味,也有心,才能看出這些別人不要的廢棄物的價值,有耐心及毅力,才有辦法讓這些珍貴史料,等到重見天日的一天。
終於在2018年左右,周朝南重回當年工作的場域、現今「礦工文史館」的原址,這裡是他從14歲起天天要來報到的地方,念便想,何不自己下來整理,把這裡變成一處像樣的地方? 「礦工什麼不會?我們一群人就是用挖礦的精神打造、裝潢這個地方!」
4、媒鄉礦工文史館重點特色介紹 - 活的礦業百科 有人的味道:
像是入口處的解說看板,就是以「人」為主體,告訴民眾過去的挖礦的分工,包括掘進工、探煤工、押車工、改修工、捨石工、軌道夫各司其職,而過去礦工入坑要先領「火牌」才能通行,現場一字牌開的「火牌」,上面刻著人名及番號,看得到、摸得到,一下子就讓人穿越時空,嗅到礦坑口的人味。
⭐️<< 第三單元-趣淘時光>>
👉訪談來賓 :『猴硐坑礦業休閒園區創辦人-胡兩泉老闆 』
1、家族與猴硐礦業的淵源為何:
胡兩泉老闆是在一個典型的礦工家庭長大,小時候每天看著爸爸乾乾淨淨入坑,出坑時面容佈滿黑灰,疲憊不堪地回家,辛苦的爸爸在夜裡也沒多好過,因為煤灰會鑲住皮膚毛孔,有時候發癢刺痛一整夜翻來覆去,天一亮又得上工…一直到退休後,等到孩子有成就的時候,礦工爸爸卻逃不過肺病的宿命…
想起爸爸對家庭的犧牲和奉獻,胡先生說了一個故事。有時候媽媽為爸爸補充體力,所以便當裡會多一塊肥嫩三層肉,讓這家常以蕃薯籤裹腹五個孩子羨慕不己。體貼的爸爸疼孩子,便當只吃一半,就把那半塊肉帶回來分給孩子吃。胡先生回憶,那時候看到爸爸的「半塊肉」小孩們搶成一團,完全沒想到那是爸爸挨著肚子,笑著分享的無私的愛,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他的心頭肉呀!
胡先生在爸爸身上看到的勇氣、犧牲、堅毅和愛,讓他覺得這些正是現代社會所缺少的,這些銘刻著個人成長記憶的礦業文化,如果沒有人出手保留就只有消失,所以為了傳承爸爸的精神與礦工文化,決定把荒廢的猴硐坑重新整修,讓現代人能夠重新看見臺灣曾經風光一時的煤礦業,重現那個一去不復返的黑金歲月。
2、猴硐坑礦業休閒園區創辦緣起:
平溪土生土長的礦工之子,沒學歷沒人脈,白手起家打造了足以供養一家老小的事業後,又身兼平溪新寮里里長、義消隊長、感化問題少年的陣頭團長。就在幾年前他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買下了瑞三鑛業荒廢以久的煤礦坑「猴硐坑」。讓這個幾乎崩毀的礦坑再度復活,找來老師傅修復古董級的礦工車,重新啟動載著遊客進入礦坑,重回那個幾乎被遺忘的臺灣煤礦黑金歷史。
這裡原本是瑞三礦業舊址,以煤礦為主題的博物館,當時猴硐礦區的產量占全台七分之一,加上大量勞工進駐沿然成為礦業聚落,因此帶動地方發展;隨著80年經濟起飛使得煤礦業逐漸步入尾聲,由於環保意識抬頭、礦災頻傳加上進口低廉的煤價衝擊,十年間瑞三礦區劃下休止符。
曾經輝煌的礦業,停止開採後人口大量外移、沒落以致遺址荒廢,緊隨著九份、平溪天燈的高人氣,礦業子弟為感念先賢的付出才有現今富裕的台灣社會,甘願冒著投資的風險打造礦業園區,從周遭環境整理、增設體驗設備、煤車復駛到複合式經營,現在已是一處有吃、有玩、有文化的知性之旅,歡迎來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