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JavaScript function. If the web page function cannot be used normally, please enable the JavaScript state of the browser.
::::::
玩味時代圖片

玩味時代

主持人安雅
受邀來賓 加蚋商圈協會 – 周孟儒(米蘭達)理事長、萬華文史工作者 – 江仁才老師
玩味時代圖片
2025/09/07 (日)

本集主題

尋幽訪勝南萬華-加蚋仔

本集內容

<< 第一單元 : 黃金年代 >> 萬華加蚋仔是位於台北市萬華區南部,「加蚋(ㄌㄚˋ)」是南萬華的古地名,由平埔族凱達格蘭族語「gara」音譯而來,也稱作「加蚋仔」,是沼澤地的意思,即在現臺北市西藏路以南、國興路以西至新店溪岸,多沙質土,早期以農業生產為主,扮演全市的農產供應角色,其中茉莉花、麻竹筍及豆芽菜更是聞名遐邇,是加蚋三大盛產。相傳約90多年前某年農作物遭受嚴重的病蟲害,農民損失慘重,當地耆老遂建議從木柵迎請尪公,也就是俗稱的保儀大夫,並請出飛天大聖共同繞境祈福,繞境後,害蟲都銷聲匿跡,庄民視為神蹟。演變至今,每逢農曆3月12日,全加蚋庄都會舉行遶境祈福儀式,廟堂陣頭、花車於加蚋地區12個里內遶境,成為該區每年度最具宗教文化特色及凝聚地方民眾向心力的活動。 而自從民國90年起結合保儀大夫遶境儀典活動舉辦「加蚋文化節」,不僅具有文化薪傳的意義,也讓人感受南萬華質樸的人文風情,隨著都市更新及產業轉型,除了歷史悠久的民俗慶典被保存下來,「加蚋仔」蘊含在地的生活記憶更應該被看見,透過在地居民的共識凝聚,結合獨特的宗教文化,期待藉由加蚋文化節傳遞濃厚庶民生活味。 歡迎聽眾朋友前來打開台北「加蚋仔」風景,藉由傳統好味、嘉年華活動,探索南萬華巷弄街區人情南萬華。 ⭐️<< 第二單元-樂饗行旅故事館>> 👉訪談來賓 :『加蚋商圈協會 – 周孟儒(米蘭達)理事長』 1、加蚋仔地名的由來: 加蚋仔是一個台北老地名,地處艋舺南邊,過去以六個庄頭為其範圍,其名來自平埔族雷里社,從gara之音為沼澤之意,後來福建人遷入,借平埔族語音稱譯此地為「加蚋仔」。位在新店溪北岸的萬華加蚋仔其內範圍包含後庄仔、下庄仔、港仔尾、堀仔頭、八張犁、客仔厝與中崙庄,後人稱這裡叫做六庄,加蚋仔之名亦有台北開發史脈絡下台北第一庄之稱。 2、返鄉承接父親美食品牌的故事分享-人情味與記憶 加蚋仔是米蘭達離不開的故鄉: 周理事長說:「我是加蚋仔八張犁周姓第九代在地人,我住的這個地方叫做加蚋仔的八張犁,不是台北市那個有捷運被人熟知六張犁,相傳這塊地有八個犁,,一個犁可以耕五甲地,八張犁的面積共有四十餘甲地,範圍頗大,這裡矗立一間祭拜在地信仰神 — 飛天大聖的廣照宮,在廟前的長泰街與三十年前的街景幾乎沒有什麼改變,正因為恆久不變,還能保留著童年情味,也因為人與人相處的記憶都在,成了在我心中台北最讓人眷戀的小街風景。」 從周家祖譜所載之年,清乾隆年間由家族台灣開基祖渡黑水溝而來,最終上岸落腳於加蚋仔,家族隨著枝葉代代湠,起造了三合院大厝,位置就在青年公園不遠處的長泰街上,這範圍之地,也是日治台灣堡圖上所標示,也逐漸為人所忘記的「八張犁」。 3、創立加蚋商圈協會的起源: 打開台北「加蚋仔」風景,藉傳統好味、嘉年華會,探索南萬華巷弄街區人情,成立商圈協會 延續在地風情,加蚋商圈協會的成員都是返鄉開店或接班家業的年輕老闆,他們憑藉共同的經營經驗,彼此一拍即合,在2020年成立協會,凝聚眾人力量,透過舉辦不同的活動,重現加蚋仔昔日的繁華景象。 提到加蚋生活的光景,協會理事長周孟儒表示,青年公園一直以來都是大家喜愛的好去處,且越來越多人於假日專程前來,就連1980年代當紅的偶像藝人都還曾在此辦過簽唱會,是許多台北人兒時的回憶。另外,位於青年公園1號門廣場的太陽花鐘打造四季不同色彩的花草,是絕佳的視覺饗宴,也是熱門打卡景點。美食小吃與溫暖人情,向來是萬華最獨特也最迷人的風景。舊名「加蚋仔」的南萬華,過去曾是農作物生長的肥沃沼澤地,也有過戲院、銀樓鼎立的繁盛年代。如今走過歷史興衰再出發,在地年輕人凝聚,延續在地風情、舉辦嘉年華會,邀請旅人走入在地日常生活 ⭐️<< 第三單元-趣淘時光>> 👉訪談來賓 :『 萬華文史工作者 – 江仁才老師 』 1、從田野調查中發現甚麼有趣的萬華相關文史: 萬華分3個區域,北邊的西門町以前是郊區,中間艋舺是商業區,發展比較多,南萬華舊稱加蚋仔,是農村地區,我自己是加蚋仔人,這3個區域各有不同故事。不過很可惜,很多重要故事和歷史事件以前沒有被好好記錄下來,往往只有傳說,缺乏正式文獻紀錄,後人沒辦法還原當時樣貌。 我做田調,發現一個滿有趣的斷層現象,現在6、70歲的長輩,有時候知道的比我還少。那一代的人有個特色,因為時代背景的關係,對政治敏感,有很多禁忌,他們的父母都會教他們少問少說;而且萬華是一個移民地區,他們年輕的時候從中南部搬來台北打拚,對這裡沒有那麼多記憶和感情。所以,我們就透過講故事的方式,讓他們更了解萬華。 文史工作者的無奈之處,除了很多歷史的破碎補不起來,還有看到老屋或什麼珍貴的東西被拆掉、都更了,心情就會大受影響。剛開始我也很不能接受啊,但是看多了就覺得,得失心不用那麼重,要嘛你把它買下來,不然政府就強制接管,怎麼做都會有人不開心,畢竟那是人家家族留下來的遺產,你意見再多,也不是你家。 城市本來就是一直在往前走的,人也是一直往前走。現在的很多大樓,也是從以前的老房子都更來的,所以不用太在意。有些東西留不住就是留不住,能留的我們盡量留,不能留的,就看淡,不如把建築物的樣子、各個角度,還有故事,盡量記錄下來,多講給大家聽。 2、分享在地感動故事-東園國小少棒隊及鄭興成理事長: 東園國小少棒隊在台灣的棒球史上佔了很重要的地位,從職棒元年開始到現在的12強棒球場上都還有來自東園的選手在場上競技。幕後的推手就是曾任臺北市南區少棒聯盟理事長的鄭興成市議員。 半個世紀前青山王信仰圈由艋舺擴展到加蚋仔庄,正式確立了青山王第一晚暗訪南萬華的慣例。這幕後的推手也是加蚋廣照宮前董事長鄭興成,除了廣照宮以外鄭興成也曾擔任大稻埕慈聖宮董事、稻江八大軒社平樂社社長、艋舺青山宮榮譽主委。2019年鄭興成辭世之後青山王在加蚋庄的暗訪路線就縮短變成現在只到加蚋鴻福宮雙福宮返駕,不再進到許江富的港仔尾天德宮和八張犁廣照宮了。 3、分享萬華在地的河港族群與宗教信仰 : 艋舺為臺北市發源地,於今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舊稱大溪口,匯聚成第一市街。清康熙四十八年(西元1709年)陳賴章墾號請墾大佳臘,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而漸成聚落,當時平埔族人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蕃薯等農產品與漢人交易,時稱蕃薯市,多元的信仰文化,反映了移民社會的艱辛,香火反映著在地落地生根與生存打拼的象徵。
:::

提供臺北都會第一手資訊,為城市傳遞心動與感動。


地址 104027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3段62-2號4樓
電話 (02) 2595-1233
傳真 (02) 2592-2588 及 (02) 2596-2115
服務時間 週一至週五 9:00~18:00
[另開新視窗]本網站通過A檢測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