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內容
<< 第一單元 : 黃金年代 >>
台北老字號經典餐廳總乘載著歷史篇章裡的人文足跡,而這些餐廳往往就是帶動台灣與國際對話的重要場域,比如充滿俄國風情的明星西點咖啡館,以及極具法國優雅的波麗露西餐廳。
明星西點咖啡館,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城內商圈,一樓為麵包店,二、三樓為咖啡廳,西元1949年,一個十八歲的建中畢業生簡錦錐與喬治.艾斯尼南在內的六位俄羅斯人,在台北武昌街一段七號開啟了明星從1960年代到1980年代一甲子的璀璨歲月。
明星咖啡館承襲俄國皇室的血統,他們獨家的俄羅斯風味套餐、咖啡,與麵包店各式精美的異國西點,更成了當代流金歲月的縮影。如深受蔣方良女士鍾愛,俄國皇室御用的「明星俄羅斯軟糖」、「明星蘭姆核桃糕」,及台灣第一個的巧克力蛋糕,奠定明星在台北人心中,那神秘而輝煌的象徵。
此外,簡老闆夫妻倆以最溫暖的人情味,陪伴許多年輕藝文人士成長。成就此這裡變成臺北六〇年代的文學沙龍,從知名詩人-周夢蝶曾經在咖啡館的騎樓擺起書攤,也開始吸引許多文藝愛好者聚集在此,而曾經在此進行文學創作的作家,就如三毛、黃春明、林懷民、白先勇,以及導演編劇吳念真、陳坤厚,在他們創作初期也都流連於此,而畫家如李梅樹、楊三郎、顏水龍、朗靜山,他們所繪出千百幅的人文關懷、台灣風情作品,也曾展現於明星咖啡館的牆上。明星咖啡內斂而關愛的精神,讓此處成為台灣近代文學的地標,無可取代的文化沙龍。
而另一間特色的經典餐廳則是波麗路,它是台灣第一家西餐廳,也是台灣現今僅存最具歷史的西餐廳,成立於1934年(昭和9年),店名源自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一首翻譯為「波麗路」的圓舞曲,臺語發音為「bo-lé-loh」。波麗路餐廳創辦人廖水來,曾在日本人所開設的維特西餐廳學習。1934年,創立波麗路餐廳本店,位於台北市民生西路314號,以「鄉村咖哩飯」和「精緻西式套餐」聞名。並於1947年由畫家顏雲連設計改裝,建築呈現本土日治時期現代風格。因此許多大稻埕富人時常赴波麗路餐廳用餐,一些台灣前輩藝術家也經常推薦波麗路。
創辦人廖水來以對藝術、音樂的喜愛,長期資助台灣年輕本土畫家,同時以擁有台灣第一流的音樂設備、播放進口古典音樂作為廣告,在物質貧乏的年代,吸引無數文人雅士、政商名流前往,而來波麗路『聽音樂、論時事』頓時成為當時台北人流行時尚指標之一。
⭐️<< 第二單元-樂饗行旅故事館>>
👉訪談來賓 :『百年波麗路專書作者 - 李東明教授』
"百年波麗路:從建築、裝潢到飲食,見證臺北百年風華的三代傳承故事"
1、波麗路餐廳的文化歷史背景與開立緣起
大正年間來自日本本土新潮的珈琲店、喫茶店文化也在臺灣盛行,掀起文化沙龍風氣。相較於門檻較高的酒樓,洋食屋、珈琲館、喫茶店價位親切,提供洋食點心,還有女給陪侍聊天說笑,且充滿西化、新潮、現代感的裝潢與氛圍,成為當代人娛樂集會的新興選擇。知識分子在珈琲店、喫茶店聚會交流新思想,進一步促成大稻埕新文化運動的推展。畫家楊三郎的哥哥楊承基經營的維特珈琲開業於昭和6年(1931),是第一間由臺灣人開設的珈琲店,波麗路創辦人廖水來曾在此擔任主廚,山水亭創辦人王井泉則曾擔任經理職位。
除了各種酒家菜之外,另有洋食傳入,這時候傳入的洋食,是以歐美料理為基礎,再加入日本元素,調整為適合日本人的口味,自明治時期興起到大正時期流行,逐漸演變成日本獨創的料理;蛋包飯、漢堡肉、咖哩飯、紅酒牛肉飯、可樂餅、和風義大利麵等,皆是代表性的和風洋食料理。那個年代,廖水來先生出生於臺北縣土城一帶,小學校畢業後便到臺北打天下。後來又獨自前往日本學習西式餐飲技術,回臺後也曾在當時「維特咖啡館」(後為「黑美人酒家」)擔任主廚,而後再開設「波麗路餐廳」。
波麗路餐廳位在台灣台北市大同區的西餐廳,成立於日治時期1934年 ( 昭和9年 ) ,其建築在民國95年(2006年)被指定為臺北市歷史建築。波麗路餐廳為台灣第一家西餐廳,也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西餐廳,因此許多大稻埕富人時常赴波麗路餐廳用餐,一些台灣前輩藝術家也經常推薦波麗路。店名源自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一首圓舞曲『BOLERO』(1928年完成),漢譯「波麗路」,臺語發音為「bo-lé-loh」。1934年,廖水來受友人鼓勵創立波麗路餐廳本店,位於民生西路314號,以「鄉村咖哩飯」和「精緻西式套餐」聞名。並於1947年由畫家顏雲連設計改裝,建築呈現本土日治時期現代風格。1976年,波麗路餐廳第二代兄弟分家,另於民生西路308號開設新店。餐廳位於大稻埕地區,見證了該地區的興衰發展,成為大稻埕地區少數僅存的日治時期留存下來的餐廳。
2、波麗路餐廳特色介紹:
同時以擁有台灣第一流的音樂設備、播放進口古典音樂作為廣告,在物質貧乏的年代,吸引無數文人雅士、政商名流前往,而來波麗路『聽音樂、論時事』頓時成為當時台北人流行時尚指標之一。
波麗路西餐廳不僅是台灣最早的音樂西餐廳,更是台灣室內設計史上的重要起點。在台灣光復初期,大多數人對「室內設計」的概念仍十分陌生,波麗路餐廳不只是西餐文化的代表,更是台灣室內設計從無到有、從工藝轉向設計美學的關鍵起點。它讓「空間」不只是填補實用機能的容器,更是藝術與文化交流的場域,成為台灣設計史上一座不可忽視的地標。
⭐️<< 第三單元-趣淘時光>>
👉訪談來賓 :『 明星西點咖啡老闆 - 簡靜惠 』
"明星的誕生,五〇年代神秘而輝煌的象徵"
1、明星西點咖啡館的創立緣起:
一杯飄香世紀的明星咖啡,蘊藏了多少迷人的故事?故事的起點是1917年遠在俄羅斯的十月革命。這年俄共推翻沙皇政府,皇家侍衛隊的一員喬治.艾斯尼南逃哈爾濱,輾轉來到上海,1922年和同鄉布爾林.洛維奇在霞飛路開了明星咖啡館;上海淪陷後,顛沛流離又來到了台灣。西元1949年,一個十八歲的建中畢業生簡錦錐與喬治.艾斯尼南在內的六位俄羅斯人,在台北武昌街開啟了明星一甲子的璀璨歲月。「明星」取自於「ASTORIA」俄語中「宇宙」之意,代表了星海中最美麗的那顆星。
從百年前的北國來到二十一世紀的南國,明星咖啡館承襲俄國皇室的血統,有1915年的古董食譜為證。而明星獨家的俄羅斯風味套餐、咖啡,與麵包店各式精美的異國西點,更成了當代流金歲月的縮影。每天下午,外國使館達官貴人的黑頭坐車紛紛造訪武昌街,選購如深受蔣方良女士鍾愛,俄國皇室御用的「明星俄羅斯軟糖」、「明星蘭姆核桃糕」,及台灣第一個的巧克力蛋糕,奠定明星在台北人心中,那神秘而輝煌的象徵。
2、明星西點咖啡館見證台灣文學史的過程分享:
明星的陪伴,臺北六〇年代的文學沙龍
自詩人周夢蝶在咖啡館騎樓擺起書攤,許多文藝愛好者聚集在此,簡老闆夫妻倆以最溫暖的人情味,陪伴許多年輕藝文人士成長。作家如三毛、黃春明、林懷民、白先勇、楚戈、陳若曦、季季、方明等,導演編劇如吳念真、陳坤厚,在他們創作初期即流連於此埋頭寫稿,一支筆、一杯咖啡濃香,孕育出無數動人的文學傳奇作品。
畫家如李梅樹、楊三郎、顏水龍、朗靜山等,懷著理想與抱負,一筆一畫,繪出千百幅的人文關懷,展現台灣風情於明星的牆上。內斂而關愛的精神,讓明星成為台灣近代文學的地標,無可取代的文化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