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JavaScript function. If the web page function cannot be used normally, please enable the JavaScript state of the browser.
::::::
玩味時代圖片

玩味時代

主持人安雅
受邀來賓 大稻埕文史導覽 – 葉倫會老師、舒喜巷共同創辦人- 黃飛霖
玩味時代圖片
2025/08/31 (日)

本集主題

漫遊輕行大稻埕

本集內容

<< 第一單元 : 黃金年代 >> 「漫遊輕行大稻埕」就是以悠閒旅遊的心情,透過步行散策的方式,深入體驗大稻埕的歷史文化、懷舊街景與現代文創的融合魅力。 大稻埕自從1860年開港通商後,英國人來台灣找茶加工出口,搖身一變成為國際貿易的重鎮,帶動了周邊的商業資本興起,直到日本時期的大稻埕已經成為多元文化的交流據點。大稻埕擁有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傳統的閩南平房、明亮的紅磚洋樓,不論是古蹟建築、傳統民俗、茶行、布行、中藥材行、在地美食等,到處都有舊城的歷史軌跡,完全令人無法相信自己就在台北之中,也讓人驚歎百年前台灣的繁榮時代。 大稻埕的街區裡有著許多特色景點,比如:日據時期取得香港屈臣氏代理,卻因為1996年大火,歷經十年修復,目前改為經營小藝埕的”屈臣氏大藥房”。還有全台最大布業批發中心,一樓傳統生鮮市場裡面有著名的林合發油飯,也是郭台銘指定的彌月油飯店家的”永樂市場”,以及單身男女必定造訪主祀城隍爺,旁祀城隍夫人、月下老人,公認「台灣最靈驗月老」而聞名的”霞海城隍廟”,還有1868年李春生先生來台擔任英商買辦,後來獨力經營茶行,成為最大華商茶行的”李春生紀念教會”,以及前身是巴洛克式風格的三層樓紅磚老建築,日治時期轉為經營南北貨批發商的「郭怡美商行」,在這幾年轉身成為大稻埕文創地標的”郭怡美書店”,這些都是漫遊大稻埕必定要造訪的知名景點。 ⭐️<< 第二單元-樂饗行旅故事館>> 👉訪談來賓 :『大稻埕文史導覽 – 葉倫會老師』 1、分享大稻埕老街老屋老故事 大稻埕命名由來,目前,大稻埕是歷史名詞,並非地理名詞。 1760年,郭錫瑠引新店溪河水建瑠公圳,灌溉台北盆地一千兩百多甲土地。最初,一年兩次收熟的稻子,利用太陽晒乾後予以保存,晒稻穀的地方叫稻埕,稻埕有大、有小,約定俗成地將其命名為大稻埕。至於大稻埕發展成台灣最繁華的街區,居民認真打拚、善於經商外,另受周邊環境,如交通、歷史演變暨具冒險犯難的創業主關係頗大。 大稻埕附近的淡水河是台灣二十大河系中唯一具航運便利者,讓兩岸生產的農作物得以販售出去,增加農民收入,外面的生活必需品亦經由河運運銷兩岸,改善居民的生活;劉銘傳建台北到基隆或台北到新竹的鐵路,火車站設在大稻埕附近的河溝頭;日治時期,台北橋由縱貫公路和台灣西部平原連結,縱貫公路由台北橋進入台北市,需經延平北路。便利的交通讓大稻埕取代艋舺成為台北最重要的商業區。 淡水開放通商口岸後,洋行進駐大稻埕,引進知識、技術、資金和市場,活絡大稻埕的商業機能,讓它成為經濟、文化中心,吸引具冒險犯難的年輕人到此開創事業,為自己創造財富、為社會帶來進步的新思維。 大稻埕人因為有錢、有知識,掌控話語權,傳統習俗或新思維,經由媒體或口耳相傳,逐步成為台灣人的時尚。大稻埕文化源自多元和包容。最初,以移民故鄉的懷舊和簡潔為主,隨著經濟的發展,融合西方傳教士、洋行暨日人引進的東洋風,隨時提升與時俱進的品味,商業機能如此,音樂、美術或商品包裝與販售都朝此方向發展,讓大稻埕擁有傲人的多元文化,被視為台灣新文化的發源地。簡單地說:「變是大稻埕文化不變的唯一真理」。自1997年擔任大稻埕逍遙遊導覽志工,積二十幾年觀察、記錄、整理、統計、分類的經驗,傳統雖然可以創造,文化演變往往來自無心插柳。 ⭐️<< 第三單元-趣淘時光>> 👉訪談來賓 :『 舒喜巷共同創辦人- 黃飛霖 』 「舒喜」重逢:老城巷弄裡的市集翻轉行動 拉開台北的發展歷史,盤點地圖上幾個被稱為老街區的地點,很多人會想到位於台北市的大稻埕。大稻埕過去曾是一片廣大、平坦的大曬穀場,彼時大稻埕是富貴雲集之處,長時間積累起的仕紳文化更是顯現出此地的獨特之處。現在這裡不僅是能讓外國人留下深刻印象旅遊景點,也是收藏著許多老台北人生活記憶的城市文化地景,街頭上的百年老建築林立:林豐益商行、李亭香餅店、波麗路西餐廳、龍月堂糕餅舖……,走進巷弄猶如穿梭時光隧道。 在大稻埕的老街區中,埋藏著這麼一個神奇的小地方,那裡是當地文史保存和傳唱的小型團隊工作室,同時又像是附近居民聚會、吃吃喝喝的小客廳。它的所在地鬧中取靜,從人潮湧湧的迪化大街,轉進一旁的小巷,抬頭望見印著舒喜巷的紅色垂簾,穿過就能看見工作室的門面。門簾上那一句「遇見久別重逢的美好事物」說盡了舒喜巷團隊對於老城街區的情感,以及他們希望傳遞給眾人的訊息。工作室的空間中放滿了他們去各地擺市集的物件、附近鄰居給他們的禮物,這些看似尋常的擺件,件件都是能說得出故事的寶物,他們提供了一個讓所有遠道而來的人重溫過往人情、歷史之美的處所。 舒喜巷是由黃飛霖和陳文偉所共組的雙人工作團隊,兩人是在2014年12月12日時,於青山王祭的一場活動中,經由朋友介紹認識的。在過往舒喜巷主辦的活動時常能見到融合當地元素的概念,可見他們推廣地方文化的企圖心。舒喜巷能夠靈活運用文創市集作為展演當地文化風情的一種形式,靈感來自於創辦人陳文偉。自在學時期就開始參與文創市集的陳文偉,從市集的攤主變成策劃市集的人,身份的轉換讓他對文創市集有更多層次的想像。這樣獨特的形式,成功讓外面的人能夠走進來,也讓在地的職人能有被看見的舞台。另一名創辦人黃飛霖說到「在文創市集的形塑上,應該是文偉的點子,但如果是在行銷面上或是整合一些周邊,可能我會出比較多的想法,所以也是蠻互補的兩個人。」 從決定要在大台北地區尋找空間,到如今舒喜巷覓得落腳的地方,背後的關鍵人物其實是一位玉鳳旗袍專家:陳忠信師傅的牽線。與陳師傅結緣是由於舒喜巷成員陳文偉那時候在陳師傅的裁縫桌上練習畫八將臉譜,當時陳師傅和他們說「這個空間已經很久沒打開了,這家的媳婦正好在整理,趕快來看。」經過和屋主一來一往的訊息互動,最後就承租了這個有故事的空間。舒喜巷團隊講起和大稻埕結緣的過程都是滿滿的感謝。承租了空間,撒下老靈魂的種子,在大稻埕生了根,舒喜巷一如他們品牌的閩南語諧音一般,依照他們「舒適」的步調緩緩扎根、生長。
:::

提供臺北都會第一手資訊,為城市傳遞心動與感動。


地址 104027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3段62-2號4樓
電話 (02) 2595-1233
傳真 (02) 2592-2588 及 (02) 2596-2115
服務時間 週一至週五 9:00~18:00
[另開新視窗]本網站通過A檢測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