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內容
<< 第一單元 : 黃金年代 >>
三芝,舊時的名稱叫做「小雞籠社」,是大雞籠社的凱達格蘭族人,沿著海岸線擴展勢力後 ,在現今八連溪與大坑溪的沖積平原上,所建立的新部落,才因此以小雞籠社為名,後來在清代時期又稱為「芝蘭三堡」,最後才正式改名為「三芝」。
由於氣候溫暖且雨量豐富,三芝經濟產業以農業為主,主要生產茭白筍、西瓜與箭竹筍等蔬果為主,茭白筍福建話稱為「腳白筍」,相傳是因為封建社會時,婦女的裹腳布,都是用一條長長的白布包覆,經年累月用這條白布裹出的腳,自然是又細又白,而包在層層筍殼內的茭白筍,剝開之後也是又嫩又白,因而才被稱為「腳白筍」或是「美人腿」。
三芝不僅有翠綠的梯田景觀、櫻花的美景以及一年一度筊白筍節的活動盛事之外,遊客也可規劃前往淺水灣、八連溪休閒步道、三芝冷泉、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橫山風景區、三芝福成宮等等,這些都是欣賞三芝人文風情的最佳去處喔!
⭐️<< 第二單元 - 樂饗行旅故事館 >>
👉訪談來賓 :『周正男』- 三芝區農會推廣部主任
1、三芝文化歷史及地理位置概述分享 :
與天爭地的三芝先民,開闢出台灣最大的梯田區,像一條又一條蜿蜒而上的綠色巨龍。三芝大多以農維生,農家生活勤苦,「梯田文化」,卻像是一本三芝農民的寫真,記錄著農人與天爭地的艱辛與智慧。三芝區是從台北經淡水進入北海岸的第一區,更是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後花園,背山面海,群山環繞之間,有純樸的農村田園與梯田風光。
2、三芝美人腿從何而來 :
三芝的特色農產,首推茭白筍,產期為9至11月,三芝水田遍佈,茭白筍就長在溝渠旁,但早年僅供農家自食。經過品種改良,茭白筍經濟價值漸被看好,加上農會辦理共同運銷,農民不愁銷路,紛紛轉作,水田逐漸變筍田,成為三芝標誌性的產業,地方政府也會藉著這項農產品的大產季,舉辦「茭白筍節」或者「美人腿節」。
3、三芝農業旅遊特色分享:
春天賞櫻、夏日戲水、秋日賞楓、冬季搜寶,農業的、人文藝術的及休閒的三芝位處臺北都會外圍地帶,早期的三芝以外銷茶葉、水稻為主要的農產品,在工業文明的發展下,傳統的農作物已慢慢式微,取而代之的是較高經濟的作物,如花卉、山藥、茭白筍、楊梅、西瓜、火龍果、有機蔬菜等。此外,三芝還具有人文藝術氣息,在依山伴水層巒的梯田中,孕育豐富的海中生態與自然風情,此處更是人文萃集之地,台灣的第一位音樂家江文也先生,台灣的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第一位民選總統李登輝先生,致力於社會改革的民主鬥士盧修一先生,他們都是三芝培育出來的優秀人才。
⭐️<< 第三單元 - 趣淘時光 >>
👉訪談來賓 :『江玉誠』 - 三芝二號空間藝文事業有限公司執行長
1、二號倉庫與三芝連結的文化歷史:
二號空間,是新北市三芝返鄉青年江玉誠為延續在地文化情感而創立的品牌,江玉誠從小在三芝長大,對家鄉懷抱使命感,毅然辭去台北捷運的工作,回到三芝區農會擔任推廣部農事指導員。因緣際會下,他承租農會「二號倉庫」空間,率先投入「閒置空間再利用」。三芝過去是台灣北部稻米和茶葉的大產區,隨著時代變遷,農田和穀倉都漸漸荒廢,玉誠將廢棄穀倉改造成二號倉庫咖啡館藝文空間,將1號米糧倉庫打造為藝文展示及交流空間,2號肥料倉庫作為咖啡餐飲空間,並展售在地伴手禮。
身為三芝地區主要地方特色餐飲及文化傳承者,致力於發展文化、創意、藝術、農業等範疇,推廣產地餐桌結合地方特色餐飲、農業文化經營及藝文原創加值經營,同時也發起「新北市北海岸地方創生發展協會」,透過此平臺串聯在地業者一起共同成長,為三芝地方產業發展努力。
2、賞玩三芝的文化創意新視野 :
在地創業一步一腳印走了20餘年,玉誠興起串聯在地青年夥伴的想法,開始投入三芝地方創生工作,以「二號空間青年培育站」為主體,將農會廢棄舊穀倉其中的1號米糧倉庫改造成為培力據點,鏈結三芝在地的「農業青創共生空間」、「藝術家平台空間」等資源,作為地方整合平台、創業育成基地,廣邀在地藝術家、農民、文化工作者擔任培力夥伴,與民眾互動教學,讓更多人認識三芝在地特色產業及文化,並透過各式人才培力、青年交流小聚、公益活動、場域見學等,將經驗傳承給更多有相同理念的在地青年,共同經營地方事業,彼此互為導師,也是夥伴,藉由青培站共創基地讓青創人才在三芝落地生根,逐漸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