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內容
<< 第一單元 : 黃金年代 >>
烏來,位於臺灣新北市最南端,新北市唯一的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為臺灣地理位置最北的原住民行政區,亦為南島語系分布最北邊的部落,居民主要族群為漢人與泰雅族。
相傳『烏來』一詞原為泰雅族原住民的用語,意思是「溫泉」,這也代表當地的溫泉相當有名,是清徹透明的弱鹼性碳酸泉。位於水源保護區的烏來,全境地處雪山山脈西北側,境內多山。兩側山峰高聳,溪流蜿蜒而過,形成峻秀的山水奇景,以溫泉、臺車、瀑布和雲仙樂園等聞名。
而著名的烏來瀑布,瀑高約80公尺,如白練凌空,聲勢浩大。此外觀光台車更是烏來的特色之一,原來是以運輸林木為主,現在則是遊客登山遊覽的交通工具,瀑布對面的山地文化村,則是由原住民民俗文物館改建而成,介紹泰雅族原住民文化及風俗習慣,並展示昔日原住民文物,原住民歌舞表演更是文化村內的重頭戲。在地原住民風味美食更有 : 烤山豬肉、溫泉蛋、月桃飯、竹筒飯、馬告料理、山蘇、珠蔥等。
⭐️<< 第二單元-樂饗行旅故事館>>
👉訪談來賓 :『烏來泰雅人文資深導覽老師-汪秀琴(汪汪老師)』
1、烏來地名何來?烏來的文化歷史及地理位置概述分享:
烏來是臺灣北部著名的山地鄉,位於水源保護區,居民以泰雅族居多,南勢溪和桶後溪交流處,此處兩側山峰高聳,溪流蜿蜒而過,形成峻秀的山水奇景,以溫泉、臺車、瀑布和雲仙樂園等聞名。烏來一詞為原住民泰雅族用語,意為溫泉。烏來地名的由來,相傳三百年前泰雅族原住民勇士們狩獵,追蹤獵物到此, 遠眺發現有冒煙的熱水從河谷案隙間滾沸湧出,齊呼曰「ulay kilux」ulay 就是溫泉,kilux 意為熱騰騰﹔原住民利用南勢溪兩岸湧出溫泉之 河床為其天然洗澡地,故烏來溫泉從發現至今至少已有三百年的歷史,所以當地的溫泉也相當有名,泉質為弱鹼性碳酸泉,清徹透明。
2、為何退而不休致力傳承泰雅的編織文化:
父親是阿里山鄒族,母親是台中泰雅族,汪秀琴嫁到烏來已40多年,原本任教於德拉楠民族實驗小學,退休後努力研究泰雅傳統織布技法。在地培訓的導覽員汪秀琴,擁有一半鄒族一半泰雅血統,她說,烏來擁有漁、耕、獵等並存的人文生態地景。泰雅族男子擅長打獵,女子擅長織布,織布是泰雅婦女必備的技藝之一,對她們來說,織布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汪秀琴在退休後成立「由奈創意設計工房」,積極推廣泰雅編織文化。編織、苧麻、山野教育,讓下一代體驗生活化的泰雅。
3、烏來地區泰雅文化的特色 :
泰雅族素以男子勇武善獵,女子長於織布著稱。昔日男女在臉部刺青,表示已成人或是榮譽的象徵,同時在盛行獵首的當時,亦有辨識敵我的作用,此習俗 自日據時期被嚴格禁止以後,已不復存,只有在居進深山中八十歲以上的老人臉上尚可見到。以泰雅族人從前的社會價值觀來看,一個人臉上沒有刺青是件差恥的事呢!因為當時的社會認為一個人必需能夠忍得過刺青時錐心徹骨之痛,才算得上是個成人。
另外,泰雅族是台灣原住民中最擅長織布的一族,從製線、織布、到編織技法,都展現高超的工藝技術。「常出現在泰雅織布上的圖紋有:山、水、眼 ( 菱形 )、交錯織紋及領袖圖紋,紋路展現祖訓精神。」而與現代織布技術最大的差異在於,傳統泰雅織布完成後,是一塊頭尾相連的完整布匹。
在經緯之間編織屬於泰雅族的生命故事,為了找回失落的泰雅編織文化,烏來的福山山區開始復種苧麻,汪秀琴說,「傳統織布線材取自苧麻,運用植物或礦物染色,在傳統織布機上進行編織, 呈現平紋織、斜紋織、夾浮織等不同織法的圖紋。」
⭐️<< 第三單元-趣淘時光>>
👉訪談來賓 :『 烏來獵人學校校長 - 張仁傑 』
1、願意待在故鄉成為現代獵人的原因 :
從小因家境不好而跟著學校老師上下入海,抓捕動物換米、換錢,好讓生活溫飽。長大後的張仁傑,將從小培養的打獵與求生技巧,轉化為課程知識,傳遞給更多人。
來自泰雅族忠治部落的張仁傑,在23歲受到部落認可成為獵人,儘管高中畢業後曾離開部落、就讀軍校,但打獵、捕魚的技術卻從未生疏。「這必須感謝我的國小老師。」張仁傑的國小老師也是部落獵人,1980年代政府尚未禁止野生動物買賣,過去老師薪水不高,原住民族經濟又相當弱勢,小朋友跟隨老師上山打獵、抓動物換米便成為常態。「那時候跟著老師就有錢可以拿,像活的竹雞如果腳跟翅膀沒斷,能在烏來老街換50元,省一點能吃一個禮拜。肉要是變質、壞掉,我們就拿來醃,以前我們小孩子都皮包骨,3、4個同學一起拖一隻山羊很痛苦的。」張仁傑笑說。除了到山上抓動物,水裡的高經濟作物如野生鱸鰻、苦花魚、石賓、溪蝦,也能用來交易,若是有剩餘的就會醃漬保存。在老師年復一年的訓練下,入山、下海已經難不倒張仁傑,身為獵人應該具備的技藝也早已滲入他的肌體。「小時候不知道怎麼賺錢,是老師教會我如何生存,像我們這種有一餐、沒一餐的孩子能學會這些技術是很重要的。
2、烏來的泰雅族獵人文化分享:
「所謂泰雅的傳統文化,不是形式或概念,就是部落的生活,以前我們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在過日子的。」
移步到懸吊著許多獸骨、泰雅背籃的獵寮,認識泰雅男人第二生命――刀。泰雅族是父系社會,在台灣原住民中,泰雅族男生以擅長用刀聞名,一生一定會有三把刀跟著自己一輩子,包括:獵刀、用來做器具的工作刀,以及製作藤編或切碎肉用的小獵刀。
而狩獵的方式有圍獵、射獵、漁獵,以及設置傳統陷阱。其中圍獵法是帶著一兩條狗上山,多半是打水鹿或山豬。「看狗狗往哪裡走,獵人一路跟隨,有時甚至跑到宜蘭大同或桃園復興區,一次出去長達七天。」但如果是進入別人的獵場,就會把打到的一半獵物送給對方,部落間有著共享的默契。
上山狩獵也有季節性,多半在秋冬,二月中之後,是動物開始繁殖的季節,就會停止狩獵。一位泰雅獵人不會有征服山的想法,入山先灑米酒,祭祀祖靈,同時保持靜默,否則會招來「魔神仔」。且因為動物是犧牲生命來供養人類所需的蛋白質,所以夠吃就好,不會趕盡殺絕,如果暴殄天物,祖靈將會懲罰其無法再捕獲獵物。
3、烏來獵人學校的創辦緣起
「我的人生可能沒有忘過『打獵』兩個字。像我在臺中谷關會跟著當地人山裡來、水裡去,到宜蘭、基隆也都是,你只要帶一瓶米酒就很容易融入啊。」 張仁傑說道。如同野生動物不適合在都市生存,張仁傑始終都想回到烏來生活。2007年,張仁傑回到烏來時,女兒正在讀小學,因在成長過程體會過原住民傳統文化的重要,張仁傑一心想要教育、傳承族群技藝,便和學校接洽、討論相關課程。雖然學校對原住民文化也相當重視,但學生家長可就不這麼認為了。
張仁傑的獵人學校課程首重「求生」,因為他在烏來加入義勇消防隊後,搜救時經常看到很多找不到食物或摔傷的案例,「遇到路段崩塌你要怎麼回來?往山走還是往水邊走?如果不動,要怎麼找吃的?什麼都不敢做的話,就只能等待救援。」張仁傑嚴肅地表示,現代人喜歡往大自然跑,卻不懂得觀察形勢及野外求生,其實很多山林資源都是可以救急的。泰雅族獵人開著他的「藍寶堅尼」發財車,車廂放有魚網、魚叉、魚簍,以及白飯和鹽巴等捕魚、醃魚工具,一路往烏來南勢溪上游開去。每車行一段距離,獵人便會下車觀察溪流狀況,儘管與溪仍有數十公尺遠的距離,絲毫不損獵人的觀察力,除了基本求生,張仁傑也分享泰雅族抓魚的方法如摸魚、撒網、疊石滬、魚叉等,依照季節或溪水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