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內容
羚瑜,目前是自由作家,她提到八歲那一年,她對父母說:「我一定不是你們的親生小孩,要不然你們不會這樣子對我!」
羚瑜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她是家中的老大,所以父母的管教方式希望能夠把老大教好,這樣下面的妹妹們才不會學壞,因為這樣的信念,讓羚瑜從小被打到大,一直到20歲都還在被打。藤條、曬衣架、曬衣棍…她全部都經歷過。七、八歲的時候,羚瑜就脫口說出那一句:「我覺得我絕對不是你們親生的,不然你不會這樣對我!」
國中的時候,羚瑜有強烈的自殺念頭,希望父母直接把她打死,這樣她就解脫了。
這樣的成長經歷對羚瑜的性格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與陰影,她叛逆,父母覺得她成績不好很丟臉,她就讓父母丟臉。羚瑜在班上不愛講話,交不到朋友,到專科的時候,她受不了,於是離家出走,在外面租房子。兩個多月後,父母把她接回去。羚瑜說,她對自己非常沒自信,沒自信的性格一直到她出社會,擔任志工服務才有了轉變,因為她看到了自己的價值。
羚瑜去監獄、學校這些社會邊緣的地方,她才開始漸漸感覺到什麼叫做幸福,從身障朋友身上看到存在的價值,她說,從志工服務的過程中得到一點點的慰藉跟自信心。這些身障朋友算是把她從生命的泥沼裡面拉出來的貴人,他們教會羚瑜不管面對什麼樣的挫折,都要很有自信的去面對所有人生不公平的事情。
羚瑜說,她確實對家人沒有任何諒解的地方,甚至覺得沒有辦法原諒他們,但是從這些身障朋友身上,她釋懷了。她大概花了8到10年的時間慢慢的走出來。某種程度上,她覺得老天對她很好,讓她透過志工服務的過程,療癒了童年創傷,讓她不再需要用一輩子去療癒童年。
現在的羚瑜活的自在,甚至活出很多人羨慕的樣子,羚瑜說,並不是說她有多驕傲,而是她覺得曾經過去的自己非常自卑,但是現在卻好像可以成為別人的光,讓她覺得自己是有用的。
#父母的打罵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會造成哪些影響?
#志工服務對創傷療癒的幫助?
#道歉對創傷撫平具有甚麼意義?少了道歉對創傷來說,是不是會有一個缺口?
佳玲老師愛的提醒:練習在助人裡看見自己的價值,慢慢的你也可以成為別人的光。
#羚瑜的青春週記
#東吳大學健康暨諮商中心王佳玲心理師
節目名稱:在青春的週記裡
播出時間:114年11月8日早上9:30
實體收聽:臺北廣播電台FM93.1
全新網路電臺:聽臺北T Radio
請立刻點擊、體驗「聽臺北」
👉 http://tradio.gov.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