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主題
台北特色老屋特輯 - 充滿故事的"青田七六" + 陽明山美式Cill"美軍俱樂部"
本集內容
<< 第一單元 : 黃金年代 >>
每一個老屋都有屬於那個年代的故事,也有著那個年代的建築、設計風格,從各種細微的脈絡裡,彷彿能夠窺見當時的生活樣貌,有如一本藏書,看似平凡卻隱藏著時代的故事與魅力。台北市充滿著充滿特色的老屋,這些老屋經過改建或保留,成為了獨特的文化空間和生活場所。老房子通常都有一些代表的元素:例如埋藏秘密的鐵花窗
在1920年代黑鐵工藝隨西洋建築風格傳入台灣,而1950到19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住屋流行這種兼具防盜功能與美感的鐵窗花,傳統鐵窗花是由匠師逐個打造,每個圖樣都是工藝展現及庶民生活縮影,有些日本人懷念家鄉的富士山及櫻花圖像,或是祈求家裡喜事連年的雙喜字樣,更有將自身職業、姓氏、興趣融入在鐵窗花設計當中,讓每個鐵花窗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也為老房子帶來值得玩味的回憶。
還有如藝術品般的磨石子工藝,磨石子是將地板或牆面等建築原材經打底整平、填石、打磨等數道手續後,將其表面呈現平滑的一種工法。在早期被大量使用於騎樓與民房建築內,利用不同設計的圖案及顏色去拼湊,現今大多已被華美的大理石地板所取代,剩下的磨石子地板多半出現在寺廟或是老房子中,它代表的是一種榮耀、一種寓意,更是匠師們對於藝術的創作,讓人留戀於老房子的故事及回憶中。
我們居住的表象進步社會裡,總是不斷地在老建築保存與拆除改建中拉扯,當老房子無法創造價值與生活脫節時,那麼其他商業的需求大過於這些有著無形與有形意義的建築時,那些過去的美好因為無法被群體認同,便無法留下而消失殆盡。因此,老屋新生的運動不只要創造商業價值的增長,也該同時推動居住在老屋美好生活的價值存在。
這個獎項不僅是對空間設計的肯定,更期望從中觀察老屋改造、多元使用的未來趨勢。
⭐️<< 第二單元-樂饗行旅故事館>>
👉訪談來賓 :『青田七六文化長 - 水瓶子老師』
1、分享青田七六的古往今來 :
「青田七六」,是青田街七巷六號的簡稱。這幢洋和折衷的日式宿舍,座落於臺北大安區靜謐且充滿綠意的青田街內。青田七六為國立臺灣大學的校產,過去為帝大時期足立仁教授所興建,戰後則有臺大地質系知名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馬廷英教授居住於此,作為學校教師宿舍使用。
而從 2011 年開始,臺灣大學地質系校友們組建的黃金種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現更名為黃金種子有限公司),不捨先師故居無人居住,便申請了臺北市定古蹟「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馬廷英故居」活化再利用計畫,開設「青田七六」推廣地質學與老屋歷史。
2、經營老屋的甘苦談 :
黃金種子團隊以「實質活化、永續經營」為核心理念,將「青田七六」進一步打造為日式餐飲空間營運,也提供導覽、手作課程、文化展覽等多項體驗活動。為了保持老屋的健康,「青田七六」人員每日皆會進行例行的掃除工作與屋況檢查。然而老屋的營運本身就是一大困難,作為市定古蹟的「青田七六」,必須遵守相關規定進行修繕與維護。首先由專業建築師調查建築結構,考量各項因素後向公部門提出修復及再利用計畫,經過多方的協力與討論,才得以往下執行。前期的準備功夫,都是經營者需要負擔的沉沒成本。而進入實際的修繕,作為餐廳營運的青田七六更要考量營業時間與休息時間的調配。
3、青田七六特色分享 :
*和洋混合風格: 青田七六的建築融合了日本傳統木造房屋和西方建築元素,例如客廳的凸窗、書房的百葉窗等。
*高床式建築:建築下方空間曾用來養殖動物。建築主要使用檜木建造。
*內部空間: 屋內左側為接應室、書齋、食堂,右側為臥室和子供房,書房和客廳採西式設計,臥室和子供房則為日式榻榻米設計
*創意美食料理,產地到餐桌從時令裡挑選心動食材
*七六聚樂部活動,創造屬於你的生活回憶
*導覽與講座活動:青田七六開放參觀至今,平均每月進行23場文化服務,分別有老屋導覽、科普導覽、街區漫步
⭐️<< 第三單元-趣淘時光>>
👉訪談來賓 :『Brick Yard 33 美軍俱樂部公關 - 張慈倩』
1、美軍俱樂部的創立起源:1950 年 6 月 25 日韓戰爆發,美國為了避免共黨勢力在亞洲擴張,開始派駐大量部隊進駐臺灣。
1951 年,為了安頓照顧駐臺美軍軍官,美軍 顧問團規劃小組選定陽明山山仔后與天母兩處作為興建美軍宿舍的場所,政府遂命令臺灣銀行進行土地徵收與興建作業。
「山仔后」意指「山的後方」,當時還是一片農田,因環境清幽、位置獨立,深受美軍青睞,總計興建了 217 戶宿舍,眷區規模全臺最大,進駐住戶的官階也最高,也是當前全臺最完整的美軍宿舍群。而在山仔后的美軍宿舍群中,有一個不對外人開放的俱樂部,裡頭有泳池、有舞池、有美食,也有音樂。
2、陽明山山仔后美軍宿舍群建築老屋的文化歷史特色:
「陽明山山仔后美軍宿舍群建築」最精彩部分,除了它典型的美式南方城郊形式外,而內部空間最顯著的建築特色,莫過於「木骨磚造」,具有供社區內美籍民眾活動功能的美軍俱樂部(BY33),也具有相同的建築特色。相較於臺灣傳統民居,其構造比較單純簡潔,並無過多裝飾。由於BY33保存的建築主體原為聯誼社使用,室內規劃許多大尺度的活動空間,並可彈性串連延伸使用,配搭半戶外中界空間,延伸至戶外庭園與露天泳池畔,突顯該空間使用屬性與住宿機能之區隔,更顯其保留修復之珍貴與必要。
本棟建築空間原為冷戰時期暫時性的美軍俱樂部,在建築形式上沿用美國南方鄉村風格打造,但限 於地域、材質等方面,運用了台灣式的紅磚、屋瓦及陶磚、杉木等當地建材。被稱為 美軍俱樂部 的這個場地,從美軍駐台時期建造以來,歷經多次改建與增建,建物本體面積也不斷擴大,空間的用途上也歷經了幾個不同的階段。
3、凱旋路 49號的老屋如何因應時代變遷進行活化重生?
租界式的殖民建築,美國設計 臺灣建造,美軍宿舍的興建方式,是由美方提供房屋的設計圖與眷區的區塊規劃,再交由臺灣方面施工建造。由於臺灣方面沒有更動設計的權力,美軍宿舍的樣貌,因此分近似 1950 年代時美國 本土的住宅樣貌,等於是將美國人的家鄉面貌整個移植到陽明山上來。
閒置多年的歷史建物,有著一股神秘感,每每讓經過它的人們愈揭開其神秘的面紗,凱旋路 49號是一個屬於歷史的記憶,其特殊的時代背景讓人有一種熟悉感,我們在修復這個建築 與空間的同時,結合當地社區、商圈、學校、環境,共同來改造周邊環境,創造出屬於這個空 間的新價值,未來並有可能結合美軍宿舍的區域,形成更美好的一個新價值聚落。
在陽明山的美軍俱樂部是冷戰時期的產物,原已年久荒廢,在北市文化局「老房子文化運動」媒合下,鈺德科技投入近億元、耗時2年修復,將近千坪空間變身為黑膠唱片故事館,結合展演空間、複合式餐廳等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