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主題: 魯凱族的祭典以歲時農業活動為核心,一年四季依序有農耕整地前的祭祀、小米播種儀式、 以及小米收穫儀式三個主要祭典,當中最重要的是陽曆七月的收穫祭
本集主題: 魯凱族的傳統文化也與教會開始有新的互動,像是霧臺鄉神山部落的天主堂,教堂的聖母瑪麗亞以傳統魯凱族裝扮呈現,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信仰,共振魯凱文化的新生命。
本集主題: 五年祭是排灣族最重要的祭典之一 ,根據傳說,祖靈每五年都會回到人間,檢視後代的生活狀況。因此,五年祭成為了祭拜祖靈和與先人連結的重要時刻。在祭典中,部落會準備大量的食物、酒類與舞蹈,以迎接祖靈的回歸。
本集主題: 排灣族是台灣重要的原住民族之一,擁有豐富的文化資產和神話故事。這些故事不僅保存著族群的歷史,也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依據。
本集主題: 祖靈籃(公媽籃)內裝有祖先遺留之衣物與飾品,邵族宗教以「祖靈」信仰為核心,包括最高祖靈與氏族祖靈;最高祖靈住在拉魯島(Lalu)上的茄苳樹,是一位男性的神,氏族祖靈則是每一個氏族的始祖。
本集主題: 邵族文化在歷史演變過程中早期就與外族接觸,但是至今仍然維持嚴謹的祖靈信仰,並完整遵循每一祭典儀式的禮俗規矩。而生活中,邵族人同時也信仰漢族道教或西方基督宗教,家屋內道教神像、十字架等與祖靈籃共同存在,呈現多元宗教信仰平行存在的現象。
本集主題: 達悟族人相信麻糬是土地的神聖禮物,因此舉辦麻糬祭來祈求豐收、平安與健康。在祭典中,他們會將新鮮製成的麻糬供奉給祖靈,並分發給族人享用,象徵著團結和共享的溫馨氛圍。
本集主題: 達悟族,原住民居住於台灣的蘭嶼島,他們有著獨特的語言、文化和信仰。在他們的觀唸中,土地與海洋是生命之源,生活習俗緊密與自然相連。
本集主題: 卑南族,台灣原住民族,族群分布在台灣島中央山脈以東,卑南溪以南的海岸地區,以及花東縱谷南方的高山地區。族群主要居住於台東縣境內,語言屬南島語系。
本集主題: 卑南文化的遺址範圍較臺灣多數史前文化遺址為大,像卑南遺址廣義的範圍約可達100公頃(100萬平方公尺)。遺址通常包含龐大的聚落,其建築物成排分佈,格局嚴謹,已經是頗具組織的社會結構。
本集主題: 十八世紀時,漢人沿高屏溪、曾文溪、八掌溪、濁水溪等水系深入內地進入鄒族的勢力範圍,當時東到中央山脈東側拉庫拉庫溪上游為鄒族控制,因天花瘟疫等疾病傳入,使族人大量死亡勢力衰退(吳鳳事件即在此時發生)。
本集主題: 布農族部落分布在海拔500 至1,500 公尺中央山脈兩側,是原住民族中分布海拔最高的民族,家庭以父系大家庭為基礎,因歷史遷移而慢慢拓展,分布範圍相當遼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