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內容
<< 第二單元專訪來賓 :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張玉漢總監 >>
寶藏巖的沿革,據清代史料記載,寶藏巖寺建於清康熙年間,屬於移民社會下的原鄉信仰,信徒們將其原鄉信仰帶至於此地興建佛寺,取名「寶藏巖」,主祀觀世音菩薩。從此這裡便成為台北市南部、中永和地區的貨物集散地和信仰中心所在,前來參拜的香客或走陸路或坐船,聚集到寺廟的周遭,有的人住在廟裡面,有的人住在公館的平原,是公館一帶聚落發展的開端。
寶藏巖寺,曾有「石壁潭寺」、「觀音亭」、「寶藏巖寺」等別名;歷經清朝、日據時期和民國至今,經過多次改建和翻修,仍保有清朝特有長廊木結構、石柱與石窗等精細的木雕石刻和剪黏工藝。「大廟包小廟」為其留存至今的特色之一,小廟中仍可見到清代廟宇風貌。而於廟前迴廊處也仍能看見日本大正、昭和時期的遺物。
位於公館水岸旁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其歷史軸線除了包含市定古蹟的寶藏巖寺,更泛指從此廟附近延伸出的歷史聚落,此聚落主要由60及70年代居民自力營造興建的建築所形成。這些建築依山傍水而建,蜿蜒錯落且複雜,呈現臺灣特殊的聚落樣貌。1980年7月,寶藏巖被臺北市政府從水源保護地正式劃入臨水區的297號都市計畫公園,全區面臨被拆遷的處境。經過社運人士及文史團體的奔走,推動了一連串的聚落保存運動。1999年,龍應台在擔任臺北市文化局局長時,以藝術村經營的方式提出了「藝居共生」的概念,作為寶藏巖未來的營運方向發展,確立了日後設立藝術村的走向。2006年底,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開始進行聚落修繕的工程。2010年10月2日,「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正式營運,用藝、居共構的做法活化保存寶藏巖,串起各群體彼此交流。
每年3月最後一週開始至5月初於寶藏巖聚落辦理寶藏巖光節活動,2024年光節以「夜夢」為主題,邀請觀眾與10組國內外藝術家與團隊參與,藉由戲劇、影像、互動元件/裝置、聲響及複合媒材,以光為媒介探尋科學解釋之外、如夢境般的未知世界。2025寶藏巖光節-❰ 趖sô ❱,將以光線重塑聚落,時光在此刻被凝結,光影在地上游移。「趖」在台語中常用來形容「緩慢、閒蕩」,本次展覽以「趖 sô」作為主題,在呼應蛇年的同時,期待藉由趖來趖去的步伐,在這個總是催促我們向前的時代,創造一處讓人放慢腳步、重新發現行走意義的地方。
<< 第三單元專訪來賓 : 寶藏巖文化村協會 - 詹智雄總幹事 >>
公館河堤邊的一整片老房子也被稱為「寶藏巖」聚落,除了廟宇,最早的建物只有6棟,3棟是日本人建的木板房宿舍、另3棟是為用來採集砂石的工寮,在1945年日本撤軍~1949年國民黨接管的「無政府時期」,詹智雄的阿公就攜家帶眷進駐成為第一批住戶。從70年前開始,詹智雄的阿公一點一滴改建、拓建這棟木板房,在2007年時也歷經政府的修繕改建,成了現在的樣貌。今年60歲的詹智雄從出生至今,基本都住在這棟房子裡。
位於鄰近台北市公館商圈的寶藏巖文化村,早期為退休老兵的住宅,曾經面臨被拆遷的危機,但透過當地的努力,文化村不僅被保留下來,保留兒時回憶的寶村柑仔店也跟著成立,社區菜園也打破一般傳統形象,打造觀光農場,提供居民及對種菜有興趣的人體驗田園之樂,創造更多。寶村柑仔店於二〇一五年成立,詹智雄說當時在房子確定被保留下來後,需要一個平台,讓居民有事情可以做,便想到成立柑仔店,找回兒時回憶。柑仔店不僅增添聚落早期風貌,讓遊客可以了解三、四十年前生活樣貌。除了販賣一些早期社會常見的零食、玩物,還負責幫居民收包裹,除此之外,詹智雄藉由柑仔店提供社區的年長者或是弱勢族群工作機會,例如:柑仔店的收銀員、社區巡守隊、社區導覽服務員
跟著土生土長的詹智雄總幹事走一趟寶藏巖輕旅行的特色之地 →信箱牆、三角窗服務台、寶村29菜園、十字廣場、十字藝廊、半樓廣場、機槍堡、防空洞、歷史斷面、麵引子、上光巷、家庭電影院/涼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