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內容
<< 第一單元 : 黃金年代 >>
三峽,舊稱為「三角湧」,因為地處大漢溪、三峽河、橫溪這3條溪流匯流之地,所以有此命名,1920年地方制度改正後,效仿中國長江上游「三峽」的地理位置,將三角湧改名為「三峽」。這裡三面環山,早期由於地處山麓地帶,又有溪流匯集,一度興盛繁榮,直到日治時代後期都還有船舶運輸,但是後來因為沙石淤積不利於航運,發展就逐漸停頓。
三峽,在清朝末年也是北台灣最重要的染布中心,是藍染重點染料「大菁」的主要產地,現今的三峽老街仍然能看到許多當年留下的「染坊」牌樓立面。後來因為合成染料及西式、日式服裝崛起,當地的染布業才逐漸式微。後來,在地方團隊努力串連各種資源的努力下,讓傳三峽的藍染產業與技藝傳承重新登上亮眼的舞台。三峽絕對堪稱全國的知名觀光地區,以三峽祖師廟為發展中心形成聚落,而三峽老街裡的拱形紅磚走廊與巴洛克風格建築,也是豐富歷史與人文足跡最佳見證,此外,三峽後山的自然生態環境豐富,有著享譽茶界的碧螺春與蜜香紅茶,還有令人垂涎三尺綠竹筍,以及大豹溪河岸兩側美不勝收的景點,走一趟三峽,絕對可以讓人拋開塵囂,享受一趟結合知性、感性、靈性的旅程。
⭐️<< 第二單元 - 樂饗行旅故事館 >>
👉訪談來賓 :『林三德』- 三峽文史導覽老師
1、三峽(三角湧)地名何來,及地理位置概述 :
據說在十七世紀中葉,鄭中貴(一說王中保)從南部步行來到雞籠,曾途經淡水河上游,看到鳶山與獅頭山之山形奇特,荷西時期與明鄭時期,已有渡海來臺開墾的移民,坐著船沿淡水河,逐漸往上游大漢溪畔的三峽地區開墾,不過真正開發到三峽,據文獻記載是在清朝的康熙年間。當時移民們為了取水及灌溉方便,大都住於水邊,所以三峽移民最早開發的地區是橫溪、三峽河、大漢溪附近(三峽古稱三角湧由來)。
2、三峽的文史沿革及產業發展精采的地方故事:
三角湧早期主要產業為一般農耕,副業為山林產物。公元1792年時清廷開放八里坌港,北部商業活動開始興起,艋舺以優越的水運條件成為台北盆地貨物的集散中心,三角湧亦轉型成為河港城鎮。當時一般百姓所穿的布衣是由大菁這一種染料植物所製成的,完成後的衣物顏色為藍色,因此又稱藍染。三角湧所產的大菁可經由水運輸出到上游交易買賣,又有得天獨厚的清澈河水可供漂洗染布,帶動了三角湧染布業的興起。大菁也成為淡水河流域最早的大宗經濟作物。主要在民權街一帶,大正5年(西元1916年)開始,在日本政府的主導下,由住民自費將傳統街屋形貌改造為仿歐風立面,以古希臘柱式、古羅馬拱門以及巴洛克裝飾,建構當時廣為流行的歐風街道風貌,融合了洋樓風格元,素、日式家紋及漢人文化圖像,也有”東方藝術殿堂”的美稱。
*三峽老街特色如下:
*全國保存最長的老街,長度260公尺。
*一條S型依地勢而建的街道,中式、西式、日式裝飾山牆。
*面河傍山的聚落街市,以染布業為主軸,從古代文武狀元都開染坊到民國初期亦大都以染業為主。
*街道中心之中間為輕便車道,古時載煤礦及樟、檜木及樟腦油和茶業等經濟作物。
*街頭頂街各有土地公守護,頂街土地公廟內另有供奉驅害蟲神保儀尊王。
*老街範圍頭有祖師廟,中有三峽興隆宮媽祖廟,尾端有三峽教堂,中西信仰並存。
⭐️<< 第三單元 - 趣淘時光 >>
👉訪談來賓 :『林峻丞』-甘樂文創 創辦人暨執行長
1、青年返鄉創立甘樂文創的緣起及如何從教育翻轉不同的三峽:
林峻丞,甘樂文創的創辦人,也是十年前回到三峽的返鄉青年,最初為協助肥皂家族事業回到三峽,林峻丞說。真正待下來後,才察覺自己對家鄉的陌生,發現一些問題,開始反思能做些什麼。尤其三峽擁有豐富的藝文能量,但在地人不知道,便決定在2010年自己出來創立甘樂文創,清水街上的一間百年古厝,打造藝文餐飲空間。從社區裡的高關懷孩童的陪伴、在地文化的挖掘與社區再設計改變三峽。2006年返鄉回到三峽,成立並擔任社團法人台灣城鄉永續關懷協會秘書長、小草書屋∞青草職能學苑執行長、甘樂文創執行長,期待能「讓善與愛不斷延續」,並和社區夥伴們發起了陪伴計畫 -「絲瓜小隊」,陪伴每一位孩子走過成長中的喜樂和難關,用愛灌溉,等待生命開出美麗的花朵。「甘樂文創志業」投入藝文與聚落發展等工作,在三峽經營藝文展演空間、獨立發行文創刊物、帶領地方青年耕耘社區營造等。林峻丞的行動不僅滾動了三峽當地的文化活水,更澆灌了在地的生命力。
2、分享如何運用『合習聚落』、『看三峽』、『禾乃川國產豆製所』創立不同的三峽的文創旅遊新活力 :
2017年正好遇到,老醫院的空間要活化為「合習聚落」,還有小草書屋的孩子國小畢業後,國高中要培養技能,於是成立青草職能學苑,設置實習商店,於是,他把巷子裡的豆腐店移至前面,轉型成類觀光工廠的禾乃川國產豆製所,前廠後店。
而曾經是商業重鎮的三峽,文化歷史悠久,孕育出許多金工、篆刻、神佛像修復、木雕傳統工藝職人,但願意傳承這些技藝的人很少。青草學苑積極與這些師傅職人合作,希望他們能成為「青草」的老師,不但能為學生找到學習重心,更有望重振三峽傳統技藝產業。因此,除了社區陪伴,我們也繼續在文化、教育這兩個領域中嘗試各式各樣的可能,改變大家對三峽這片土地的想像,「三峽,也可以很不一樣!」帶著這樣的想法,今年,我們打造了屬於三峽的地域品牌「看三峽」,我們帶著這個品牌出走,除了展覽,也辦了屬於三峽的職人市集,讓大家都可以看見三峽,看見這些年我們在三峽看見的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