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JavaScript function. If the web page function cannot be used normally, please enable the JavaScript state of the browser.
::::::
玩味時代圖片

玩味時代

主持人安雅
受邀來賓 新店資深文史導覽員-陳星妤老師、暗坑文化工作室執行長 - 吳柏瑋
玩味時代圖片
2025/05/18 (日)

本集主題

青山綠水多元文化薈萃的美麗「新店」

本集內容

<< 第一單元 : 黃金年代 >> 「新店」地名的由來,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一說是道光年間泉州人林章存在今碧潭東岸墾荒形成店舖街,因山洪而沖毀街屋,重新整建後,為區分新舊,所以才有「新店」的稱呼。新店早期先有秀朗社人、泰雅人,過著捕魚狩獵的部落生活,在十八世紀初,先民將犁耕的農作方式帶入,從此改變了新店的景觀及生活方式。早期新店平原以種稻為主,1860年代以後,丘陵地則以種茶為主。新店溪及其支流水源豐沛,清朝時代成為台北農田灌溉的重要水源區。1950年代,台北都會區逐漸形成,新店優美的山水風光及人文特色,成為大台北地區最適合居住的城市之一。 乾隆30年(1765),郭鍚以及大坪林五庄地主合力建造大坪林圳,灌溉大坪林的旱田,而1767年郭元芬在碧潭設竹蛇籠攔水築成「公圳」。而當瑠公圳竹蛇籠攔阻之後,就在現今新店獅頭山以及和美山之間形成長約兩千多公尺,寬兩百公尺的水潭,稱名「碧潭」,因為和美山陡巖峭壁,巍峨壯麗,又有「小赤壁」之稱,為新店區營造了三湖五潭的風景。 新店的賞玩可以從碧潭風景區為中心向外連接,擴大到灣潭、屈尺、廣興、安坑一帶,規劃不同類型的一日遊,有山林水岸、湖濱賞景、老街美食、花園新城人文之旅,從文化知性之旅到青山綠水與品茗之旅,應有盡有,每逢假日總能贏來絡繹不決的觀光人潮。 ⭐️<< 第二單元-樂饗行旅故事館>> 👉訪談來賓 :『 新店資深文史導覽員-陳星妤老師 』 1、新店地名何來: 清朝乾隆年間,距今三百多年前,當時在大坪林渡(現在捷運十四張站),商旅往來頻繁,形成街肆,稱為「店仔街」,是新店最早發展的街道。到了嘉慶末年,有人在新店溪出山口一帶開店(現在碧潭東岸的新店街),形成漢人和原住民交易場所,相較於店仔街,這是比較新的商店區,所以稱「新店」。日治時期1909年設新店支廳,「新店」由一條街名擴大為整個區域的行政編制。 2、新店地理位置概述分享 : 新店=大坪林、安坑、青潭(清朝) *新店位於台北盆地南緣,北與台北市文山區隔景美溪相望,東與石碇區接連,南與烏來區為鄰,西與三峽區交會,西北與土城區、中和區比肩,身居台北市重要衛星城市之一。 清代大坪林有五庄:十四張、十二張、二十張、七張、寶斗厝。 「張」是牛犁的計算單位,一隻牛拉著一張犁,可以耕作的面積大約是五甲。十四張並非有十四人來開墾,十四張代表的意思是這片地需要用十四張牛犁來耕耘。 3、新店文史館特色介紹 : 隸屬於新店圖書館的「新店文史館」位於馬公公園內,120坪的展示空間除了有展示前人生活物件(新店地區居民多是閩南漳泉地區移民後裔)與大新店地區發展之文史資料的常設展場,另每半年會有更換主題的特展展場。館內所收藏的文獻、文物多為清朝、日治、民國時代先民所使用之古物,是由卅八位熱心的新店區民所提供,目前館藏品樣經統計有六百二十多件,靜態展是以「圖像」作為展示主體;在動態 展示方面,分成清代、日據時代、光復初期、現代新店及未來新店,同時分別設置有「竹蛇籠區」、「水車區」、「電話機構展市區」、「建築設計展市區」等七大展示區域。 4、新店秘境小旅行私藏賞玩路線分享 : 文化之旅共23條路線,其他台車道探索、萬新鐵路、著重自然生態...等,推薦景點詳如以下: 聚落懷舊小旅行-1.十四張歷史公園2.十二張懷舊3.三村路之旅-眷村饗宴4.寶斗厝紀念性建築5.灣潭-曲流聚落6.屈尺聚落7.磺窟城-戰俘營蒐秘8.龜山車仔寮9.安坑車子路庄9.溪洲部落。 ⭐️以下是陳星妤老師提供的日治時期,從公館坐火車到新店的七字仔歌文字描述: 「公館閣過萬隆庄,景尾停車無幾分,大坪七張通宿困,稽查驗票那塊巡,元早車單不識驗,近來驗票設真嚴,車閣宿困到新店,三十分鐘野拈拈,行對溪岸恰袂慢,入街驚了踐時間,付著渡船不免等,江名現今改碧潭,元早著過雙咀渡,今有吊橋有恰蘇,橋頭憲警治塊顧,吊橋政府大功勞。」 ⭐️<< 第三單元-趣淘時光>> 👉訪談來賓 :『 暗坑文化工作室執行長 - 吳柏瑋 』 1、安坑地名的由來 :安坑的舊名為暗坑(閩南語:Àm-kheⁿ),原意林木蓊鬱的山谷,往昔兩岸河階地上森林濃鬱,看來特別陰暗。 如地形圖所示,安坑地區兩側均為地勢較高之山區,中間下凹地形謂之坑。 暗坑原來是秀朗社的土地,清領時期的人們除了開發今天中和、南勢角一帶,也會選用通曉番語、熟悉番務之人擔任通事,處理開墾業務。 2、暗坑文化工作室成立的源起 : 不想家鄉歷史無人知 吳柏瑋復興安坑文化。新北新店安坑輕軌通車後,揭開安坑地區神秘面紗,在地文史團體暗坑文化工作室執行長吳柏瑋有感於安坑因開發淪外地人「宿舍」,居民對生活已久的土地缺乏了解,他與團隊透過走讀、導覽等活動,力推「安坑文化復興行動」。安坑從清朝時期就有漢人開墾,到民國時又有不少具軍方、調查色彩等單位進駐,讓當地有一層神秘面紗。 吳柏瑋家族從清領時期即到台灣,他是第六代,2020年成立暗坑文化工作室,從事地方文化經營、研究調查及推廣等工作,希望以自己的庄頭為名對外宣傳,力推「安坑文化復興行動」,不只要告訴大家安坑在哪邊,要讓更多人深入認識,傳承安坑的知識,並建立認同感,也希望文史工作成為長輩、青年間的世代橋梁。吳柏瑋計畫每年推動3個走讀導覽品牌,包含找回「秀朗社」踏查、下城夜巡、安坑接待室等活動,盼將安坑從清領、日治、戰後等在地時間軸,透過活動串連起來。 安坑還有很多神秘面紗未被揭開,吳柏瑋說,像安坑接待室、安坑刑場及下城軍管區等可組成人權廊道,串連不同歷史文化遺跡。吳柏瑋規畫用地緣或流域來串接周圍社團,例如新店中和交界尖山,流經新店中和的永豐圳等,可分成平埔族文化、水文化等,進而從生活圈、開發史、戰後兩地都有大陳義胞村等元素來串接。 3、暗坑文化工作室文史遊程推薦: 新店地方文史團體「暗坑文化工作室」舉辦「下城夜巡-夜間靈性文化行旅」,帶民眾在夜間走訪、了解安坑地區發展歷史,以及下城地名由來、地方漳泉械鬥故事,最後走進被稱作「刑場路」的安華路,了解安坑刑場歷史。走訪新店軍監、曾是情治單位的軍營與安坑刑場舊址。民眾說,沒想到安坑有這麼多軍事設施,對蒙眼走「刑場路」印象深刻,心懷敬畏。
:::

提供臺北都會第一手資訊,為城市傳遞心動與感動。


地址 104027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3段62-2號4樓
電話 (02) 2595-1233
傳真 (02) 2592-2588 及 (02) 2596-2115
服務時間 週一至週五 9:00~18:00
[另開新視窗]本網站通過A檢測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