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JavaScript function. If the web page function cannot be used normally, please enable the JavaScript state of the browser.
::::::
玩味時代圖片

玩味時代

主持人安雅
受邀來賓 新北市坪林茶業博物館 - 賴維鈞館長 、新芳春茶行 - 陳思妤館長
玩味時代圖片
2025/11/16 (日)

本集主題

北台灣茶葉文史之旅

本集內容

<< 第一單元 : 黃金年代 >> 北台灣茶葉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間,由福建移民從武夷山引進茶苗,並在淡水河流域丘陵地帶開始種植。到了19世紀中葉,英國商人約翰.陶德引進了青心烏龍,並在淡水設立精製茶廠,使北台灣的「福爾摩沙烏龍茶」外銷至歐美,開啟了北台灣茶葉的大規模商業種植與外銷盛況,促使大稻埕成為重要的茶葉加工與貿易中心。 大稻埕的茶葉歷史始於1860年代臺灣開港通商後,英國商人約翰·陶德(John Dodd)與李春生合作,引進福建安溪茶苗並改良製茶技術,創立「Formosa Oolong Tea」品牌外銷大受歡迎。這促使大稻埕從一個平靜的高地,轉變為臺灣茶葉的集散中心,取代了原本因港口淤積而衰落的艋舺,迎來了「茶金時代」的繁華。 在全盛時期,大稻埕曾聚集兩百多家茶行,貴德街成為主要的製茶加工出口區,帶動了臺灣經濟的發展。而當時的建築風格也受到茶業貿易的影響,出現了許多華麗的洋樓。但是到了20世紀,由於二戰影響、國際茶葉市場競爭以及產業政策的轉變,大稻埕的茶葉外銷榮景逐漸式微,逐漸走向歷史。 而北台灣另一個可以和大稻埕共構產製銷緊密合作關係的茶葉之鄉則是坪林,坪林出產高品質的茶葉,而大稻埕則將這些茶葉加工、行銷至國際,兩者相輔相成,共同造就了台灣茶業的輝煌歷史。而「淡蘭便道」便是當時的茶路,坪林、宜蘭、石碇的茶農將山區所生產的的茶,挑到石碇販售給茶商,茶商在當地初步精製後,再送至那個時期茶葉的集散中心-大稻埕。 坪林茶業的由來始於清朝時期,因其適合茶樹生長的氣候條件而成為重要的茶區,當地的茶農充分運用當地獨特的氣候和水土條件,在日治時期發展出以坪林包種茶為代表的茶產業。早期因位處偏遠,後因北宜公路成為往來東部的必經之地,帶動了茶產業的繁盛,成為北部重要的茶葉集散地。早在19世紀時,這種輕發酵的茶以其清香和甘醇的口感聞名,成為許多茶葉愛好者的心頭好。茶農們代代相傳的不只是製茶技術,還有對土地的熱愛及尊重,這份對茶葉的執著和專注,正是坪林茶葉文化的核心。 ⭐️<< 第二單元-樂饗行旅故事館>> 👉訪談來賓 :『新北市坪林茶業博物館 - 賴維鈞館長 』 1、坪林茶業博物館的文化歷史背景介紹: 坪林區全區面積170.83平方公里, 為新北市之第3大區, 是一個地廣人稀、高山森林環繞的山城, 山明水秀、自然資源豐富, 為大臺北的美麗後花園, 距離都會區僅約30分鐘車程, 為登山、健行、旅遊、露營的好去處。而文山包種茶的產製和銷售, 為坪林區最重要的經濟資源, 當地居民80%以上為茶農,茶園面積近千公頃, 讓坪林具有獨特茶區特色, 是一個充滿豐富資源與觀光潛力的美麗茶鄉。 於民國86年成立的坪林茶業博物館, 坐落於坪林區北勢溪畔,佔地近3公頃, 是一座閩南安溪風格的四合院建築, 以婉約深遂的江南庭園之美, 結合當代建築語彙, 架構這座雅致沉靜的茶文化殿堂。 博物館內含展示館、體驗館、茶藝教室等空間, 並由館方定期辦理各式茶相關主題特展, 帶領國人認識臺灣茶產業與中、外茶文化, 同時舉辦豐富有趣的教育推廣活動,重新演繹「茶」在當代的無限可能, 述說一心二葉嫩芽下的無數動人故事, 帶領大家在茶香中發現自然與人文的美好, 看見茶鄉中最美的文化風景。 2、坪林茶業博物館特色以及特展介紹: ✦展示館✦ 展示館含一樓及地下一樓2個展廳,定期推出各種茶相關主題特展, 帶領大家透過多元的展覽內容,認識茶業文化、發現自然與人文的美好價值, 同時了解源於東方的茶,如何傳佈全球,並發展出各異其趣的世界茶文化。 ✦體驗館✦ 體驗館是以互動參與為基礎,規劃而出的「五感體驗」空間, 館內設置茶多酚實驗室、茶席文化區、DIY手作區、影音欣賞區等子空間, 邀請大家透過觸摸、嗅聞、聆賞、動手做等充滿趣味的實際感受方式, 輕鬆探索茶世界的無窮奧妙。 ✦茶藝教室✦ 茶藝教室是一座落於本館庭園內的雅致小屋,在翠綠樹影環繞中, 為舉辦茶道、茶食等各類茶相關課程與講座的教育推廣空間, 並定期邀請茶人前來與大家品茗說茶、舉辦各式茶會, 在此創造茶文化教學與交流的開放平台。 ✦特展✦ 「烹茶煨鴨腳」取自黃庭堅詩作,鴨腳借代銀杏,象徵文人最初以素樸茶果佐茶之情懷雅趣。展覽以此為引,探討茶與茶食的依存與演繹,細數中國果餅、臺灣米食、日本和菓子、韓國藥菓等東亞茶食風貌。邀請觀者在茶香與點心交織的時光中,品味一場味覺與文化的經典盛宴。 ✦古代茶食風華✦ 中國古代茶食溯源魏晉,文士設宴以果蔬佐茶,為茶食之始。唐代茶獨立成飲,點心漸具雛形;宋代城市繁榮,點茶之風盛,茶肆飲食多元;至明清茶食兼容南北,深入市井成為日常雅趣。茶食隨時代更迭,由果蔬、穀物至糕餅點心,各具風華,見證茶文化的遞發展。 ⭐️<< 第三單元-趣淘時光>> 👉訪談來賓 :『 新芳春茶行 - 陳思妤館長 』 1、新芳春茶行在大稻埕的茶文化與歷史定位: 1860年代臺灣開港通商後,大稻埕逐漸成為臺灣商品外銷到國際的商業中心。茶葉與樟腦先是在大稻埕集散,再經由大稻埕碼頭航向世界,坐落在臺北市民生西路的新芳春茶行,乘載了這段茶業的黃金歲月。大稻埕曾經是昔日臺灣走向國際的門戶,透過茶葉與樟腦的外銷貿易,近代西方文明與傳統漢人文化在稻江畔激盪出精彩的火花,無論是現代新劇或子弟戲班的登臺競演;亦或是咖啡沙龍與品茶文化的交相爭艷。 見證這一段榮景的「新芳春茶行」興建於1934年,為大稻埕茶商王連河隨父親舉家自福建安溪來臺發展的起家厝,這棟混合東西方特色的住商混合洋樓,伴隨著茶商王家自福建安溪來臺發展起落,而新芳春茶行是臺北市少數被完整保存下來的住商混合洋樓,經2009年指定為市定古蹟,自2011年至2015年歷時為期4年的古蹟修復工程,並於同年由原屋主將這棟富有歷史價值的古蹟建築捐贈予臺北市政府。 2、新春芳茶行現行空間介紹: 新芳春茶行不只是商業空間,其實是座住商混合洋樓。除了門面是打通的三開間的街屋,縱身也長達三進,在當時來說已是相當具規模的房子。一樓前半過去作為店面之用,後面則保留了茶葉烘焙、加工的「焙籠間」,是現存少見的傳統製茶空間。二樓主要是商行的辦公與會客用途。三樓則曾作為整個家族生活起居之用。 3、新芳春茶行自台北市文化局接手後如何保存並推廣茶文化: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自2016年5月正式接管「新芳春茶行」後,於2016年9月20率先推出「重回大稻埕老茶行的璀燦榮光」、「新芳春老建築的故事」、「紫色大稻埕美學展」以及「再現大稻埕茶香歲月風華」等特展,再現產業時空與文化脈絡,向社會大眾介紹這棟古蹟以及大稻埕茶商的風華歲月。 「歷玖茗新・新芳春茶行90週年紀念展」是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指導、新芳春茶行主辦,並由國北教大負責執行,將透過展覽帶領觀眾探索這座充滿歷史意義的古蹟,並深入了解大稻埕茶業的輝煌歷史、茶行主人的生活故事及建築修復的匠心工藝。在國北教大精心規劃及執行下,本次展覽共分為六大主題展區,涵蓋「初識新芳春」介紹新芳春茶行與大稻埕茶業發展的歷史軌跡;「芳春薈萃」展現建築融合商住功能的特色;「茶訪新芳春」展示當年製茶的機具與茶包裝,重溫製茶歲月。
:::

提供臺北都會第一手資訊,為城市傳遞心動與感動。


地址 104027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3段62-2號4樓
電話 (02) 2595-1233
傳真 (02) 2592-2588 及 (02) 2596-2115
服務時間 週一至週五 9:00~18:00
[另開新視窗]本網站通過A檢測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