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JavaScript function. If the web page function cannot be used normally, please enable the JavaScript state of the browser.
::::::
玩味時代圖片

玩味時代

主持人安雅
受邀來賓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剝皮寮歷史街區-翁秉涵經理、2025城西生活節 - 高鵬翔設計顧問
玩味時代圖片
2025/11/23 (日)

本集主題

2025城西生活節旅讀

本集內容

<< 第一單元 : 黃金年代 >> 異地旅人來到萬華,經常從剝皮寮歷史街區起頭,輻射向外、逐步踏訪艋舺的文化地景。在萬華的記憶裡,印刷是一種曾經無處不在的聲音。上百間印刷廠聚集於此,機器的轟鳴與油墨的氣味,伴隨著無數家庭的日常,也形塑了城區獨特的生活景觀。而2025 年「城西生活節」就在剝皮寮歷史街區以〈印一個所在〉為題,藉由刊物與展覽並行的方式,在此推廣以「萬華印刷記憶」為題的展覽空間,放置著印刷廠退役的平臺式活版印刷機,在偌大的機身、鏽蝕斑駁的表面,靜靜訴說萬華印刷行業墨影斑斕的過往…… 印刷術在臺灣的發展, 最早可以溯及1880 年代――當時正值開港通商,各國洋行廣設,傳教活動也跟著展開。在臺南府城一帶宣教的傳教士馬雅各、巴克禮等人,遠渡重洋將鉛字印刷設備從英國輸入來臺,第一座西式活版印刷機和隨之出版的《臺灣府城教會報》,為臺灣的印刷史拉開序幕――在這個階段,印刷主要為宗教用途,並未廣泛擴展至社會各層面;一直到1895 年,臺灣進入日治時期,現代印刷術才落地生根、迅速發展。 日本治臺階段,《臺灣日日新報》作為半官方的總督府公報,用以刊登政府的律令和皇民化思潮,並逐步發展為日治時期發行量最大,且存續時間最長的「臺灣第一大報」。報社位於當時的臺北榮町,約為現在的中華路和衡陽路交叉路口。現代化的報業建立於「活版印刷」的技術之上,意即使用可自由移動、上方刻有字體的柱狀金屬進行排版和印刷, 取代傳統的人工抄寫,或是文字無法重複組合的雕版印刷;活版印刷涵蓋了鑄字、檢字、排版、打樣、印刷、裝訂等一連串流程,各項環節由專業人士各司其職、分工協力,報社的成立如同火車頭一般,促成印刷生態系興起,推動了城中周遭地區的產業群聚效應,使得萬華成為現代印刷術的發源地。萬華就像是一面忠實的鏡子,映照這片土地上,呈現印刷行業的興衰和起落。 ⭐️<< 第二單元-樂饗行旅故事館>> 👉訪談來賓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剝皮寮歷史街區-翁秉涵經理 』 1、剝皮寮名稱由來以及剝皮寮歷史街區文史背景介紹: 剝皮寮名稱的由來有多種說法,普遍的說法有:清代時期福州來的杉木在此剝去樹皮得名,或日治時期因諧音將「北皮寮」或「福皮寮」改稱為「剝皮寮」。此外,也有人認為是因早期有「剝獸皮」的產業而得名。剝皮寮聚落成形於清代.橫跨清代、日治、民國三個時代,混合了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與人文風貌,成為一條足以代表艋舺特色的市街。2009年,『剝皮寮歷史街區』整修竣工,佇立於今日臺北市萬華區巷弄中,延續著百餘年的歷史軌跡:拱型亭仔腳紅褐古樸磚牆,縈繞著古意盎然的氛圍。 這群見證了艋舺市街發展的舊建築,現今更融入教育與文化意涵,成為鄉土歷史教育及藝文展演的重要場域 … 2、2025城西生活節 | 印一個所在特色介紹: 城市的記憶,往往藏在最尋常的日常裡,而萬華,作為臺北最早發展的城區之一,不僅見證了港埠繁華與商業聚落的更迭,也孕育了臺北印刷產業的起點。 「瞬間」和「印刷」之間有什模連結?為什麼叫做「印一個瞬間」? 活版印刷,不僅僅是一門工法,更承載著學徒在廠房學藝的身影,連結著報刊雜誌傳播的脈動,映照出城市文化的形成與擴散。隨著科技進步,活版印刷逐漸退出市場,但你可曾想過,能夠在電腦螢幕上輕鬆調整的版面,當年的排版師傅得用以鉛字及鉛角一一排列成形?而生活周遭隨手可見的傳單、書籍等,又得由多少塊鉛字壓印而成?活版印刷不僅是過往的印刷工法,其實早已滲入我們的日常,形塑了百年來閱讀、溝通與生活的樣貌。 剝皮寮歷史街區年度藝文慶典——城西生活節,2025年以「印一個所在」為主題,帶領大家回望萬華與活版印刷的故事,探索印刷如何串聯起臺北城中與城西,讓兩地在歷史發展中緊密交織。透過主題特展、互動體驗、線下活動及社區串聯,邀請大家一同感受印刷的溫度與影響,重新理解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其實都與印刷息息相關。 ⭐️<< 第三單元-趣淘時光>> 👉訪談來賓 :『2025城西生活節 - 高鵬翔設計顧問 』 1、鉛字守著兒時記憶 鑄造高鵬翔設計之路: 有感活版印刷的沒落,便結合兒時記憶與設計專業,出版一本可閱讀、可排版的書籍《老師傅的排版桌》,希望能復興這項工藝,將鉛字之美帶到日常生活中。家中開過印版店的設計師高鵬翔從事平面設計多年,曾獲傳藝金曲獎最佳專輯包裝獎,及美國獨立音樂獎專輯包裝設計獎。2016年設計「老師傅的排版桌」圖解工具書,獲金蝶獎台灣出版設計大獎銅獎及第43屆金鼎獎,這次在「台灣活版時代」的創作中,他以圖解方式拆解鉛字與活字排版,親自為讀者大眾介紹這項產業,期盼喚起更多人關注。因為,與電腦排版相比,鉛字與活版印刷雖費時耗工,卻有著獨特美感與手作溫度。 本書分為3部分,包括探討西式漢文活版印刷的發展與台灣的關係;詳細介紹鑄字行與印版店的運作,包括鑄字、檢字、排版、印刷等工序;最後特別收錄台鐵名片式車票的印製工法,呈現這項傳統技術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 2、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裡活版印刷的感動故事:一種記憶的消逝與拾起、理解、紀錄、陪伴 **東鑫印刷廠** 洪東漢十四歲時就成為印刷學徒,對他來說,印刷是一種手工藝,因此最重要的訣竅就是「熟能生巧」,台北市碩果僅存的一家鉛字活版印刷廠,在2025年吹起熄燈號!對洪東漢來說,活版印刷富含著先人的智慧,也是一種文化的延續,即使時代不斷更迭,他依然堅持使用活版印刷作業,在印刷廠內更是有著保存完整且能繼續運作的三十年活版印刷機和製版器具。這家超過50年歷史的東鑫印刷廠,老闆洪東漢要將活版印刷機具,捐贈給台北市文化局,陳列於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讓後代了解台灣印刷產業的歷史。 **日星鑄字行** 惜字如命,以「字」為載體 傳承活版印刷產業。從十七歲和父親一起打拼事業,對於日星鑄字行老闆張介冠而言,一間鑄字行不僅是記憶與情感的連結,更攸關活字印刷文化的留存。他期許自己是個播種者,並以一個「字」,去形容自己對活版印刷產業寄予的厚望,因為「字」作為文化的載體,被賦予文化澆灌的使命,就算面臨市場挑戰,也必須堅持下來。店內七台鑄字機,每台分別鑄造不同字體大小的鉛字,由大至小:初號、一號、二號、三號、四號、五號、六號,曾學車床技術,在鐵工廠當過技工,機具秀逗不能使用,張介冠就自己動手修,「就像流水線生產,把每台的規格調整好,去維持機器的作業產能。」 3、2025城西生活節剝皮寮歷史街區設展概念: 活版印刷,不僅僅是一門工法,更承載著學徒在廠房學藝的身影,連結著報刊雜誌傳播的脈動,映照出城市文化的形成與擴散。它仍以另一種方式,留在我們的日常之中。2025年城西生活節將帶大家回望萬華與活版印刷的故事。從主題特展到城市檢字,一起回望萬華與印刷的軌跡,重新認識印刷如何形塑我們的生活、閱讀與溝通。
:::

提供臺北都會第一手資訊,為城市傳遞心動與感動。


地址 104027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3段62-2號4樓
電話 (02) 2595-1233
傳真 (02) 2592-2588 及 (02) 2596-2115
服務時間 週一至週五 9:00~18:00
[另開新視窗]本網站通過A檢測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