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JavaScript function. If the web page function cannot be used normally, please enable the JavaScript state of the browser.
::::::
玩味時代圖片

玩味時代

主持人安雅
受邀來賓 『龔俊逸』- 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館長、『楊錦聰』 -平溪菁桐資深文史導覽老師、『楊桂馨』 - 平溪十分文史導覽老師
玩味時代圖片
2025/05/04 (日)

本集主題

台灣天燈之鄉 - 平溪

本集內容

<< 第一單元 : 黃金年代 >> 平溪,位於新北市的東北區,在基隆河的上游,整個聚落都是山,所以平溪可以說是一個地無三里平的陡峭山村。由於基隆河上游貫穿全鄉,在侵蝕作用與切割地形的關係,造成許多的斷層與奇岩,當河水經過而形成許多大小瀑布群,譬如十分瀑布、嶺腳石窟瀑布、眼鏡洞等瀑布群及壺穴景觀,都是平溪特有的觀光資源和珍貴的地質學教室,所以目前在平溪境內也已經發現了36座瀑布,真的算得上是名符其實的瀑布之鄉。 「煤礦」曾經是平溪區的特產,在鼎盛時期,是全鄉的居民賴以為生的依靠,近年來雖然已經沒落停採,但是「礦坑、老街、古宅」已經成為平溪的特色。就像「十分老街」位於廣闊的河階臺地,有平溪支線鐵路經過,民宅大部分都緊鄰著鐵道兩側而建。在老街外更有一座連接十分與南南山,兩個村落的「靜安吊橋」。而「石底街」上的房子更是全都用日本運來的杉木所建。另外,在「平溪老街」上,也仍然保有部分沿著基隆河河畔所建造的傳統式長條街屋,狹窄擁擠的街道處處呈現著淳樸的山城風情。 在文化的層面,隨著地方人士發起組織的天燈會,在1988年的元宵節首次公開施放天燈,這個舉動也讓平溪成為臺灣天燈活動的發源地。因此,每年「元宵放天燈」不但是平溪區重要的活動之一,更是北臺灣最具民俗色彩的文化活動,在1990年代後,台灣就開始有了「南蜂炮、北天燈」的說法。 ⭐️<<第二單元-樂饗行旅故事館 >> ?訪談來賓 :『龔俊逸』- 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館長 1、平溪地名何來?平溪的文化歷史及地理位置概述分享 平溪地名的由來起於基隆河上游溪谷狹窄,多瀑布和急流,但是當基隆河流抵本地時,溪水趨向平緩,因此就稱此地為「平溪」。全鄉皆為山,是有名的山城,由於侵蝕作用與切割地形的關係,造成許多的斷層與奇岩,因此創造驚人的瀑布群及壺穴景觀。而「煤」曾是平溪區的特產,在其鼎盛時期,為全鄉賴以為生之依靠,近來雖已沒落停採,但「礦坑、老街、古宅」已成本地特色,其中以菁桐村、十分村和平溪村為主要觀光景點。每年「元宵放天燈」不但是平溪區重要的活動之一,更是北臺灣最具民俗色彩的文化活動,其與臺南鹽水烽炮齊名為「南烽炮北天燈」。 2、新平溪一詞的由來,以及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創立緣起 臺灣煤礦的開採歷史起自1876年,清朝政府在基隆八斗子設置第一座官方煤礦後展開,而有計畫地大量開採,則屬基隆一帶的煤礦,當時臺灣煤礦業正起步,平溪煤礦以品質優與富含大量礦藏倍受矚目。1985年該煤礦轉手給龔詠滄先生繼續經營,在全盛時期,新平溪煤礦職工甚至高達500多位,足可想見當時的榮盛樣貌。然而1997年因抵抗不住進口煤礦的競爭,新平溪煤礦只能暫時停止煤礦開採,礦坑與其周邊的設施就此打住,結束30多年的黑金風光。 鉛華落盡之後,新平溪煤礦雖然仍保有採礦權,但是其設施與與周邊卻因年久失修而逐漸荒廢。直到2001年博物館的成立,將舊的礦場再生,讓人能夠深入礦場環境,感受採礦歲月時的榮景。園區內將新平溪煤礦重新修復再打造,礦業產覽室裡將過去的電車維修室改建成展覽館,展覽著過往礦業史料,安全訓練坑道則模擬坑道內的窄小與黑暗,讓人感受身處坑道中的漆黑感。更可搭乘被鐵路迷戲稱為「獨眼小僧」的煤礦小火車親近洗煤、卸煤場、煤礦運送帶涵洞等舊歲月遺跡⋯⋯。由龔家承接並以博物館方式延續的煤礦精神,在教育與觀光之間取得平衡。 3、園區內重點景點分享 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系統目前保存多處展示間及歷史遺跡,其主題以「展現新平溪礦業舊日生活全貌與保存台灣煤礦特有的文化資產」為基本,展示新平溪煤礦的文史記錄、歷史文物,如礦業料圖表、礦工裝備、並以整合周邊附屬空間以提升旅遊價值。 主園區設施群包括:礦業展覽室(原電車維修室)、電氣化運煤鐵路及礦車軌道、模擬坑道、礦工配備展示區、翻車台、輸送帶、安全訓練坑道、山下煤礦卸煤場、煤礦坑口與內部設施、聯絡道風坑、新平溪煤礦坑木儲放地、舊礦工宿舍群… ⭐️<< 第三單元 - 趣淘時光 >> ?訪談來賓 :『楊錦聰』 -平溪菁桐資深文史導覽老師 1、歷史菁桐的美麗與哀愁 楊錦聰,為土生土長的菁桐人,自幼跟隨父母在菁桐地區販賣雞捲等小吃開設「楊家雞捲」,成年後有感於菁桐地區因礦業沒落而導致的社區人口外流,自發性投入菁桐地區的社區營造工作致力於保存菁桐地區煤礦產業的文化與歷史。 菁桐又名「菁桐坑」,由菁桐、白石、薯榔三個村落所組成,因二十世紀初本地發現質佳量多的石底煤礦,因此一躍而成台灣煤礦產業重鎮,而後經藤田合名會社、臺陽礦業公司等資本有計畫地投入,鐵路與煤礦兩大產業的發展,使此區一度繁榮,撐起臺灣出口經濟半邊天。一九八四年,台灣的煤礦產業遭遇了嚴重打擊,接連而來的重大工安意外為臺灣的煤礦業敲響喪鐘。一九九七年,菁桐礦業停止開採,這個在五、六〇年代盛極一時的不夜城終步上衰亡。曾經的礦都不夜城,慢慢傾頹成了無人問津的山中小鎮。 2、菁桐特色景點分享 位於新北市平溪的菁桐老街,除了天燈、復古商店跟菁桐車站外,煤礦與當地居民的關係其實更加密切。那裡有幾棟房子是本來是台鐵員工宿舍,90年代,有一位陳姓建築師申請了閒置空間再利用計畫,將廢棄了幾十年的房子改建成現今的礦業生活館。館內展示的主要是菁桐一百年來的遠近,當中有一幅台灣堡圖,是民國初年的地圖,那時候就標有菁桐坑,因為這裡是當時最大的煤礦輸出口。由菁桐站舊鐵道宿舍改建的地方藝文展覽館,於2005年開放參觀,共有兩層樓,1樓為百年故事展區,以圖文介紹平溪周邊礦坑的發展及區域特色,包括石底煤礦的分布與開採情況,也能看到多幅珍貴的舊照片。2樓以模型製作石底大煤礦剖面圖,讓參觀者能清楚地底煤礦開採的工作樣貌。 ★石底大斜坑 1937年為統合石底一、二、五坑等煤礦而興建的坑口,坑道以15度斜角切入海平面下734公尺,開鑿了約17層的煤層(一般僅到7層),同時可容納約千人在坑底工作。 ★前台陽俱樂部 1939年由台陽公司興建,屬於礦業公司的平溪招待所,也稱石底俱樂部,主要提供招待貴賓、官員與高級職員出差住宿的場所。建築採和洋折衷方式打造,使用大量的檜木興建,可見典型的日式書院造格局。 ?訪談來賓 :『楊桂馨』 - 平溪十分文史導覽老師 1、分享平溪當地在大時代裡的小故事 平溪導覽協會的創始人楊桂馨是土生土長的菁桐人,父親41歲就因為矽肺症過世後,楊桂馨為照顧年幼弟妹,少女時期就擔任礦工,負責運煤、洗煤、篩選媒等坑外作業,直到結婚生子才改行。楊桂馨表示,民國85年時因擔任學校導覽志工 ,介紹平溪礦業文化,讓她開始思考如何讓更多人認識、了解平溪。因此在民國94年時,便與其他朋友一同創辦「平溪導覽協會」,帶領遊客走訪礦坑遺跡,講述大時代中的小故事。楊桂馨創立「平溪導覽協會」,培育在地居民、新住民及青年擔任導覽員。 而平溪地區是黑金傳說的起始點,堪稱為臺灣煤礦的代表,菁桐的石底煤礦品質優良甚至被稱為「臺灣煤」的代表,菁桐小鎮依著這樣的地理環境,繁華了一世紀。隨著煤礦鐵道的運行,菁桐地區逐漸發展,鐵路與煤礦這兩項產業,成了與菁桐發展最息息相關的兩大命脈。
:::

提供臺北都會第一手資訊,為城市傳遞心動與感動。


地址 104027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3段62-2號4樓
電話 (02) 2595-1233
傳真 (02) 2592-2588 及 (02) 2596-2115
服務時間 週一至週五 9:00~18:00
[另開新視窗]本網站通過A檢測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LIVE